创造性叛逆—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研究 06月18日
【摘要】由于翻译必然涉及到文化上的差异,而处理这些跨语言、跨民族、跨国界、跨文化的信息传递时又难以避免地遭遇到不同程度的信息的失落、扭曲和增添。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了“创造性叛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即创造性叛逆”,说翻译是叛逆,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指语言)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甚至是新的生命。谢天振教授非常欣赏和赞 […]
从动态文化身份看葛浩文的翻译观 06月17日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摆脱了纯粹的语言研究局限,迎来了“文化转向”。研究学者认为,由于文化对译本的生成和质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与文化相关的因素都应属于翻译学研究的范畴。因此,译者的文化身份研究也引起了业界专注。本文借助于多位学者主要是StuartHall的文化身份观展开探讨。文化身份理论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多维的,由国家身份、民族身份、地域身份、集体身份和个人身份等综 […]
评《青衣》英译本—文本,文体与译者的选择 04月01日
【摘要】《青衣》是我国当代作家毕飞宇的代表作品之一,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文体风格独树一帜。《青衣》的英译本(英译名TheMoonOpera)由葛浩文先生与夫人林丽君女士合译,译者对原语文本文体风格的整体把握准确,再现得当。该译本在英语世界颇受好评。相对而言,目前译界对该译本的研究尚显不足。文学作品的文体意义(美学意义和主题意义),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学翻译的根本追求。因此,目标语文本是 […]
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07月31日
【摘要】长期以来,翻译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翻译的性质、标准和翻译技巧,而对翻译的主体——翻译家本身,却缺乏系统研究(穆雷,2003)。译者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译者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但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使得“译者”成为研究的热点,包括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等。但是,对于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数只 […]
顺应论视阈下的小说英译研究 01月01日
【摘要】《生死疲劳》是中国著名当代先锋作家莫言先生于2006年创作的长篇力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充满“怀乡”、“怨乡”等复杂情感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莫言就被誉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以“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而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出的都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生死疲劳 […]
《天堂蒜薹之歌》英译策略的文化视角研究 12月04日
【摘要】中国文学正逐步走向世界,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领军性人物,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莫言的小说有7部被译为英文,其译者均为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正是由于葛浩文的英译本,使得莫言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天堂蒜薹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于1988年创作的长篇力作,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近些年来,国内外译界很少有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葛浩文英译本《天堂蒜薹之歌》进行研究。对莫言作品的研究主要从文 […]
风格标记理论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风格再现方法 06月10日
【摘要】《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品,该书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东北部高密乡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书中主人公摆脱封建礼教束缚,与日寇展开了英勇斗争。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传说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大的英译作品。英译本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在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刘宓庆先生认为现代语言学所使用的风格分析方法 […]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酒国》翻译策略研究 04月17日
【摘要】中国作家莫言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奖。获得如此重要奖项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巨大荣誉,也引起了更多的包括评论界、读者在内的广泛关注,其中包括一些西方读者对于中国、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莫言作为一名用汉语写作的中国作家,其作品能够被西方读者所接受,精妙传神的英文翻译功不可没。莫言的大部分作品是由汉英翻译领域的翘楚葛浩文翻译的,而莫言本人对于葛浩文的英语译文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因为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