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伊斯兰现代性理论问题研究 10月03日
【摘要】伊斯兰教同其他世界性宗教一样,有其作为宗教所具有的特性,这种伊斯兰特性也被很多主张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想家所推崇。但是,在“东方主义”的视野下,伊斯兰遭受了严重的歪曲和丑化,一些东方学家对伊斯兰的“复制”,使得伊斯兰形象被类型化。还有一些搞东方研究的东方学家将伊斯兰视为好斗的、具有威胁性的宗教,这一切都用“血腥的伊斯兰”、“宗教幽灵”等话语表达,使伊斯兰陷入了僵死的铁牢笼中。伊斯兰的政治、宗教 […]
蒙古族旅行文学初探 09月18日
【摘要】论文以蒙古族现当代文学为研究范围,对旅行文学中所描述的蒙古人眼中的“异国”(异域)、“他者”形象及塑造刘些形象的作家和民族的集体想象的规律、原则和逻辑进行探寻,寻找潜在的“自我”形象,从而对旅行文学的形成、发展和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文献组成。绪论中主要阐明旅行文学,蒙古族旅行文学,比较文学形象与旅行文学,前人研究,并交代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正文联系蒙古 […]
论马思聪作品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07月16日
【摘要】马思聪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音乐创作充分汲取了西方作曲技术的手段,同时又继承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使其二者充分完美地结合起来,其音乐语言极具个人特色。本文将以第三奏鸣曲、欢喜组曲、热碧亚及其它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特征进行梳理与研究。文章首先对什么是现代性做出解释,然后对马思聪生平 […]
清末民初书法现代性研究 07月14日
【摘要】清末民初,在西学思潮的冲击下,基于“挑战-应对”的互动模式,中国文化面临了一种吸纳或拒斥西方文明的现代性语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内容的书法也由此遭遇诸多现代性问题,从关于汉字存废的思想交锋开始,围绕书法的人文生态,在文字学、文学性、创作主体、学科构建、学术文脉等方面,呈现了诸多现代性特征。本文试图对中国书法的在世纪之交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寻找近现代思想家及书法家在维护书法传统的独特性与 […]
穿越现代性的迷宫——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的现代性理论评析 02月17日
【摘要】伍德认为,从18世纪至今是资本主义普遍化和成熟的时期,反对将资本主义的这段历史简单划分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个阶段。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具有特殊性,资本主义的竞争性积累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仍然没有改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视域,在这个视域中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性作出了肯定性的叙述。伍德的现代性理论有助于穿越现代性的迷宫,加深对资 […]
黑树上的新枝 01月27日
【摘要】莫言是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自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莲池》第5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以来,开始了莫言的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25部,短篇小说75篇。莫言的作品创作风格多样,成绩斐然,特别是他长久以来对于农村的关注和书写,为我们提供了乡土文学作品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反思视野。《生死疲劳》是莫言在2006年创作出版的一部关于乡土的小说,从开始 […]
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读报纸与现代性(1894-1911) 01月16日
【摘要】本文运用阅读史的方法,以甲午至辛亥间三类读书人(上层绅士、地方读书人、青年学生)日记为史料,借用舒茨的“社会世界”理论安排行文框架,通过分析具体而微的阅读碎片,试图“直接”呈现报刊在近代中国读者的生活世界所引发的现代转向。文章落笔于现代报刊大规模进入读书人阅读世界的前夜。研究发现:传统读书人偏好以审美的方式阅读儒家典籍,甚少关怀现实世界。1894-1895年间,上海新闻纸描绘的共同世界开始 […]
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认同研究 11月30日
【摘要】现代性的发轫与展开,使社会认同问题第一次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每个人,无一例外,或主动参与其中,或被迫卷入其中。对个体而言,社会认同首先意味着一个基本的生存意义之框架:这个框架帮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和多元的角色安排中,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做的,或者应该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决定自己该走向何方,又终归何处。在西部民族地区急剧的社会转型中,社会认同的问题显得更加尖锐和紧迫。个体 […]
现代性与乌托邦 10月11日
【摘要】现代思想界对于乌托邦有一种思维定势:乌托邦=空想(异想天开)=社会(共产)主义=独裁专制=大屠杀,而其反面是资本主义。于是,乌托邦和社会(共产)主义一起都被污名化了。所以政治学界对乌托邦的研究成为了一种“边缘学问”:既然乌托邦是这么差的一种东西研究它有什么用呢?最多是看看人类历史上有多少种奇思妙想而已。“乌托邦”也就只能隐遁到哲学领域,被抽象成某种“乌托邦精神”。本文强调应该为乌托邦正名: […]
晚清民初“现代文学教育”的发生 10月05日
【摘要】19世纪下半叶,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通过船舰、火炮的方式输入中国。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文化体系的质疑中动摇了“忠君”“尊孔”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现代文学教育”应运而生,并且见证了昔日封建制度的衰落与新生政权的确立。可以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现代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革新与发展,同时也是文学告别封建传统,开启具有现代性的学术机制、社会实践、文学思想、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