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后殖民视角下《印度之行》中阿齐兹文化身份的研究 09月08日

【摘要】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出版于1924年。它的发表立刻受到文学界的好评,并引发了诸多有关评论和争议。自出版以来,批评家纷纷从宗教,哲学,政治和种族等不同角度解读这部小说。然而,福斯特曾经却表明政治不是小说的唯一目的,他说:“在这部小说的创作当中,我的主要目的不是政治的,甚至也不是社会意义的”(福斯特30)。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围绕着英印两国人民在殖民地的统治下是否能成为真正的 […]

【论文下载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读秀/超星/国研/龙源/博看等资源库】

“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伊斯兰现代性理论问题研究 10月03日

【摘要】伊斯兰教同其他世界性宗教一样,有其作为宗教所具有的特性,这种伊斯兰特性也被很多主张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想家所推崇。但是,在“东方主义”的视野下,伊斯兰遭受了严重的歪曲和丑化,一些东方学家对伊斯兰的“复制”,使得伊斯兰形象被类型化。还有一些搞东方研究的东方学家将伊斯兰视为好斗的、具有威胁性的宗教,这一切都用“血腥的伊斯兰”、“宗教幽灵”等话语表达,使伊斯兰陷入了僵死的铁牢笼中。伊斯兰的政治、宗教 […]

赛义德“东方主义”理论评析 06月01日

【摘要】爱德华·赛义德,以后殖民主义先驱学者的身份被大家熟知,其《东方主义》一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之广,揭露的问题之深,自一问世便引起了学界的强烈重视。赛义德的一生都在民族反抗斗争中实践着自己的理论,通过不断的反思与突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理论财富。“东方主义”理论,在赛义德的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旨在揭示西方研究东方的学科知识中所包含着的文化霸权,警醒人们要公平的对待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抵御文 […]

国家形象是如何可能的 01月14日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在“黄祸”、“东亚病夫”、“睡狮”等一个个国族符号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中国威胁论”这一新的形象话语又成为了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新的话语神话和形象标志。从最初日本、美国等部分国家的个别知识分子、政经团体的片言只语,到今天世界性的统治话语,“中国威胁”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一个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明间的复杂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与此同时,中国的政经界、知识界,以及 […]

“东方主义”的滥觞: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研究 11月15日

【摘要】本文以古典时期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为背景,在参照与比较荷马时期以降各类文本与艺术品的基础上,分析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与色诺芬这三位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前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解释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本文对“他者”的界定与分析方法来自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主要借鉴了萨义德关于“东方主义”话语的学说,以及斯皮瓦克将女性主义视角与后殖民批评相结合的分析范式。第二部分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