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癌基因DEK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08月01日

【摘要】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约65%。已知增殖和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因此,明确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寻找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是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癌基因DEK是一个新发现的DNA拓扑结构调节因子,位于染色体6p22.3,为高度保守的可磷酸化的核蛋白,由位于核常染色质的375个氨基酸组成,优先表达于增殖活跃的恶性细胞,在每个核内 […]

【论文下载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读秀/超星/国研/龙源/博看等资源库】

吡咯加合物作为慢性正己烷中毒早期神经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07月18日

【摘要】研究目的正己烷(n-hexane)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溶剂,主要应用于粘胶配制、除污、干洗、植物油提取、制鞋、印刷、油漆、制药、家具制造及电子元件制造等行业。正己烷的急性毒性较低,但长期慢性低浓度接触可导致以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中毒。目前关于正己烷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比较多,例如:2,5-己二酮、血影蛋白、神经骨架蛋白、髓鞘碱性蛋白、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神经生长因子等指 […]

循环miRNA作为冠脉不稳定斑块生物标志物及其机制的研究 07月03日

【摘要】背景:冠心病是目前世界最常见死因之一,而冠脉中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是导致急性冠脉事件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因此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于预测和干预血栓形成,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尚无理想的不稳定斑块识别标志物,因此发展无创性的、易于推广的检查方法,探讨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进化高度保守的单链非编码小R […]

基于蛋白质组学策略的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研究 07月01日

【摘要】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脓毒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且尚不明确,涉及患者复杂的原发病、复杂的病原体感染、复杂的毒力因子、复杂的宿主基因组多态性和机体反应性、复杂的多系统相互作用网络等。脓毒症这种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特点为我们诊断脓毒症和预测其预后带来严 […]

微小RNA对心肌损伤的动态评价及围术期心梗的早期预警&通气有效性预测心衰存活的研究 07月01日

【摘要】循环miRs对心肌损伤的动态评价及围术期心肌梗死的早期预警围术期心肌梗死(PMI)是心血管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PMI会明显增加住院时间和费用,并使术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目前在术后早期诊断PMI还比较困难,尤其术后病人往往处于镇静状态,没有明显症状,ECG的表现也呈一过性和非特异性。检测肌钙蛋白I(cTnI)的升高可以促进诊断,可以将对PMI的诊断提前到术后24-48小时,但是仍然需要 […]

基于转录组学数据的癌症转化医学信息学 06月17日

【摘要】随着基因芯片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癌症相关的转录组学数据日益增加。如何分析和整合这些高通量信息,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是转化医学信息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国内外已有众多实验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癌症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挖掘癌症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然而不同实验室筛选得到的标志物重合度非常低。造成这种不一致性的原因不仅仅源于实验平台、分析方法的不统一,更重要的是由癌症本身的异质性和群体的差 […]

脂质组学分析技术及其在发现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相关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 06月08日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以鞘脂为代表的功能性脂质类化合物不仅参与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构建细胞质膜结构,还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譬如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胞内交流和迁徙、胞间(或胞外)的信号传导、膜结构的转运、自噬和细胞凋亡等。因此,脂质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液相色谱联用质谱技术,脂质类化合物的结构信息被更多的 […]

基于系统生物学研究策略的肝细胞癌预测模型及肝脏综合知识库LiverAtlas的构建 06月06日

【摘要】肝脏(Liver)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和消化腺,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分泌胆汁、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储藏淀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等。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组学”研究的兴起和“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umanLiverProteomeProject,HLPP)”的顺利实施,大量肝脏相关的生物学数据被产出,并散布于不同的生物学数据 […]

食物中能够进入淋巴液的蛋白尿蛋白质组影响因素及肾癌标志物的研究 06月06日

【摘要】传统的理论认为食物蛋白进入人体后,首先要在体内消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二肽及三肽才能被肠道吸收和利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蛋白质能够以片段甚至完整形式穿过肠道粘膜屏障进入体内,虽然量比较小不足以起到营养学价值,但这些蛋白能却够保持其生物学活性并发挥相应的作用。本研究尝试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全面系统地鉴定食物中能够完整进入体内的蛋白质。淋巴管比血管的通透性更高,且淋巴液的流速低及 […]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因素和候选诊断生物标志物 06月02日

【摘要】目的: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较常见的主动脉急症,A型AAD患者比B型患者面临更高的住院死亡率。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了D二聚体浓度对AAD的辅助性鉴别诊断意义,但D二聚体浓度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存在争议,本研究探索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A型AAD患者住院死亡的关系,并分析可能对住院死亡提供预测价值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2012-02到2013-05期间就诊我院急诊科疑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