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

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12-23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4202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研究力图攻克的难关和始终难以解决的难点。德育理论源于德育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开展,以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近些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界通过世界关注、传统回归和现代创新,在前一种理论体系“还没有足够时间在实践中生根”就义不断创新德育新理论,在德育目标、德育本质、德育功能等诸多方面开展百家争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生活德育理论”、“生命德育理论”、“生态德育理论”、“生本德育理论”等,开始重视德育在物质、制度和理念等全方位构建,反映了德育人学研究的走向。但任何德育的理论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的验证,要不然,德育始终想“一个能用健全的双腿走路的人却拄着拐杖走路”一样,只有象征意义而没有实质意义。仅仅持有德育的知识、理念和思维并不能令德育发挥作用,只会加剧社会对德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争论。德育研究要想取得新进展,需要在研究中回避两类问题,一是就理论谈理论,或者借用时髦的命题或哲学思辨直接和德育实践中的复杂现象挂钩,生搬硬套政治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另一类是仅停留于经验研究之上,缺乏科学定量分析和理论概括。这两类问题,都忽视了对德育学科中间层次的研究,没有建立起德育学的中层理论。在理论和事实结合上,缺乏内在的必要的场所,“应把一般经验升华上去,把一般原理渗透下去,在这两方面的结合上,建立这种上下之间的中层理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问题意识”和“交义学科视野”,尽量回避传统研究中只关注单个学科及其发展的“体系取向”,而以德育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和着眼点,深入研究对象实际,在具体的对象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在大量的问题研究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研究视野。校本研究是面向“问题”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校本”概念在国外兴起,发展的原因是人们对教育领域中与工业化运动相匹配的“工具和技术理性”的批判和反思,主张回归到教育实践中。风靡全球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所提倡的社会现象“多元”形态、“之中心”、“反对同一,崇尚差异”等思想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界对“校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运用决心,校本运动在国外教育界蓬勃发展。80年代“校本”理论传入我国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85年我国中小学校开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校长负责制的推行以及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成为“校本”进入教育研究视线的先决条件,而95年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成为校本实施的直接动因,“校本课程”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指标。从源头考察,“校本”能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发展促进了人的个性张扬,教育激发了社会对人的创造精神的高度关注,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日益扩大的张力使得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转向具体的学校实践,校本成为教育振兴的巨大实践。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理念能否为高等教育服务,能否为高校德育研究作用?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就目前看,“效果危机”正成为高校德育的严峻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则进一步强化了危机,教育部16号文件中提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①文件还提到,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实践是德育实践和德育理论研究亟需攻克的难题,校本研究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为高校德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基础,着眼当前德育研究范式转换的趋势,运用德育学科交义的视野,引入和使用基础教育领域“校本研究”理念,开展德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旨在面向具体高校用学校的方法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为学校德育实践的开展提供范式指导。论文从三个步骤分五个部分展开,三个步骤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逻辑陈述论证,即首先回答“是什么”,介绍并指出基础领域的校本研究可以为高校德育所用,也即校本研究的高校德育研究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德育校本研究进行了界定,讨论了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内涵;其次回答“怎么用”,对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基于校本研究的特征和德育实践的需要论述了方式方法实践取向的特征;第三步着重回答“使用效用”,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现实的推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别展开。理论层面德育校本研究推动了德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包括德育观、德育范式、德育模式及德育队伍等;实践上,论文选取了具体的学校为例,对校本研究在具体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开展步骤、方式方法、表现形态及具体效果进行了现实分析。论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研究背景,表明德育校本研究的研究原因,并对研究的现状及本文的构想进行阐述。“问题即研究”,德育研究亦是如此,本章从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新环境、新情况出发,着眼于当前德育理论研究中关于德育价值观的人本转向、德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趋势,着眼于德育环境中高等学校的异质性竞争及德育工作者的专家化、职业化要求,着眼于德育对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及德育如何发挥最大效益的问题,提出并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概念,开展高校德育校本研究。在引入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难点和创新点等基本研究构想。论文第二部分为基本理论论述和概念界定,回答了德育校本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本章认为,关于校本研究在高等学校的研究和运用在目前只是刚刚破土的嫩芽,在显示其勃勃生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关校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高校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认同,比如虽然已有研究者将校本理念引入高等教育的一些领域,但至今尚未有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领域校本研究的内涵和运用方法。研究高校德育校本研究,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德育校本研究,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内涵和属性是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校本研究概念的基础上,首次对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概念作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对其内涵做出揭示,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其特征,并对其进行分类,为高校德育校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打下基础。论文第安部分主要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即德育校本研究开展的主体和基本方法。研究主体及方法的确定是开展研究的基本前提,德育校本研究的主体可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界定和阐述,就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设置而言,学生工作部或者学生工作处是当前德育校本研究的组织实施单位,就个体而言,德育工作者范围较广,目前主要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一线学生工作者,本章从辅导员的角度给予阐述。德育校本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基本遵循了校本研究的一般方式方法,但又充分结合了德育研究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校本德育研究的基本取向,即践行务实有效、倡导方法多元、尊重本土知识和关注累积渐进。本章实际上提出并论证了普遍意义或者基础教育领域的校本研究方法在高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表现的特殊性,是校本研究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阐述。论文第四部分从理论维度回答了德育校本研究对当前德育理论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和论述都是基于德育范式转换的历史背景,范式研究一直是德育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德育研究者用“范式”来衡量德育发展水平。随着对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德育研究范式也得到更深层次的研究。范式创新不是范式重建和革命,任何一种范式都是对前一种范式的继承,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新范式实际上都是对前一范式的改良,或者是前一范式的拓展。本部分从四个和德育范式密切相关的维度,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范式对当前德育范式的历史转型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德育观和德育范式的决定和被决定关系,本章首先论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德育观人本化演进的进一步推进,并提出了德育校本研究下德育价值的平民化取向;从德育范式转换的角度,基于当前德育范式的人学趋势,阐述和论证了校本研究范式和德育人学范式的本质契合,德育校本研究具有人学范式的基本特征,是人学范式在具体学校中的实践范式;从推动教育管理模式变革角度,德育校本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校本德育管理,而德育管理的校本化也必然会反过来促进德育校本研究。最后,从德育校本研究的实施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维度,论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推进。论文第五部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阐述了德育校本研究在具体学校中的运用,从实践维度回答了校本研究的实践模式和表现形态,也从侧面证实了实施效果。校本研究主张,学校中的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解决,要讲究问题的设计、操作的程序、成果的总结等。德育校本研究视野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包含学校中的问题、现实中的问题、相对稳定的问题、关键问题和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等。本章从校本研究“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逻辑特征,对校本研究如何在具体的学校中开展和实施进行了论述。论述以叙为主,摆案例、讲方法、论实效。如何“基于学校”,本章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剖析,对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重点在发现问题。如何“为了学校”,本章从德育校本研究运行的机制体制角度开展了研究,实际上是从管理如何确保德育校本研究开展的可能性和高效性角度进行论述,列举了学校在保障德育校本研究开展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从顶层设计到中层管理再到后续评价激励,全面保障德育校本研究在学校中的顺利进行。如何“在学校中”本章从校本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角度,通过对校本文化的内涵挖掘,最大限度发挥校本文化的德育资源对本校学生的德育意义。本章从整体上力图为德育校本研究展现一个具体情境,也是德育校本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高校德育校本研究承认德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多样性、复杂性是理解、阐释和建构校本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德育校本研究尊重和提倡德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承认德育范式的整体转型、德育观念的历史变迁、德育发生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只承认简明性、惟一性和模式化,德育校本研究的实施和完成具有不可精确控制和计算性,但它确实体现了德育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的历史转向,这种转向表明了学校德育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进步和提升,丰富了德育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切实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蒋怀柳;
【导师】张锦高;
【作者基本信息】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博士
【关键词】校本研究;德育研究;范式转换;

【参考文献】
[1]李耀川.I~2C控制器及加速度传感器的驱动设计和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2012,硕士.
[2]郝晓俊.文化导入对英语学习者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4,硕士.
[3]王志强.聚碳酸酯表面透明耐磨涂层的研究[D].兰州大学,化学工程,2014,硕士.
[4]孙平平.再生混凝土环境影响LCEC评价模型的构建[D].浙江大学,土木工程,2013,硕士.
[5]王小瑜.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12,硕士.
[6]邵华云.园校合作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学前教育学,2014,硕士.
[7]包博.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2013,硕士.
[8]王金海.房地产经纪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企业管理,2004,硕士.
[9]周亚玲.星美联合股份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诊断报告[D].兰州大学,会计,2014,硕士.
[10]向彪.EAS-21模型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2013,硕士.
[11]崔旭.足踝部疤痕的畸形整复[D].中南大学,临床医学,2014,博士.
[12]蔚润义,江弘.引用广义保持器的采样系统——结构性质与自适应鲁棒控制[J].自动化学报,1997,05:110-114.
[13]李力.南海西部断裂系统及其与南海演化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2013,硕士.
[14]高洋.日语授受表达习得研究[D].黑龙江大学,日语语言文学,2013,硕士.
[15]梁玉芬.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7.
[16]刘丽.东南沿海污染气象特征及生物气溶胶的扩散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1,博士.
[17]周蓬勃.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临床医学,2013,硕士.
[18]谭树亮.中共党员发展政策研究(1921-1949)[D].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13,硕士.
[19]邓岚.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2013,硕士.
[20]韩松,阎培渝,安明喆.减水剂与低硫酸盐含量水泥的相容性[J].硅酸盐学报,2014,08:981-988.
[21]温士雅.基于移动中继的LTE-A无线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3,硕士.
[22]周璇.盾构全断面切削穿越钢筋混凝土桩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地下工程,2013,硕士.
[23]秦泽峰.面向安全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Voronoi覆盖算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系统工程,2013,硕士.
[24]李家灿.论边沁功利主义的内在理路[D].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2013,硕士.
[25]魏贺.应用于路径诱导系统的动态交通网络组合模型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2013,硕士.
[26]张林啸.橡胶扭转减振器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工程,2012,硕士.
[27]侯俊.基于持续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企业管理,2013,硕士.
[28]张宇.政策性粮食贷款助推粮食经济发展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2014,硕士.
[29]赵伟.许继电气继电保护装置生产计划编制及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工业工程,2013,硕士.
[30]陈云辉,刘东,凌万水,潘树昌.主动配电网协调控制的仿真测试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09:54-60.
[31]王婷.十二指肠—空肠套管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大鼠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32]夏利红.钾对猕猴桃果实耐贮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果树学,2004,硕士.
[33]刘林艳.许景衡及其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3,硕士.
[34]汤奕,于继来,周苏荃.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22:28-33.
[35]周勇军.课程政策实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4,硕士.
[36]付高平.成都市微细颗粒物(PM2.5)形成机理及对人类健康危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2014,硕士.
[37]朱鑫银.基于低碳理念的重庆市运输通道优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012,硕士.
[38]杨凯凯.西部小城镇社会承载力研究[D].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2013,硕士.
[39]李俊英.沿海航路服务水平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硕士.
[40]张楠.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1]赵玮玮.赭曲霉发酵法催化甾体11α-羟基化反应研究[D].南昌大学,生物工程,2012,硕士.
[42]王娜.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4,硕士.
[43]张帅.基于DM6467T的高清晰度相机硬件的设计与开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13,硕士.
[44]许立晨.巩义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研究报告[D].郑州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45]余琪.基于EVA的我国央企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实证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会计学,2012,硕士.
[46]陈延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2004,硕士.
[47]章亮.光数据中心网络中动态资源分配的优化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4,硕士.
[48]张宗孝.附加射流水跃消能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2004,硕士.
[49]周克亮.基于Silverlight技术的综合地球物理场流动观测数据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D].长安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2013,硕士.
[50].第18届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展览会(PTCASIA2013)技术评述[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4,01:8-14+7.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