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6-15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3522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干细胞指一类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按其分化程度和分化能力,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SC)、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和成体干细胞(ASC)。ASC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等。MSCs可来源于多种组织或器官,如骨髓、脂肪、胎盘、脐带和牙髓等。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因来源相对丰富,且取材方便,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成熟,因而研究最深入,临床应用最广泛。MSCs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支持HSCs重建造血、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肿瘤的靶向治疗和免疫调节功能。其中,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MSCs为低免疫原性,生理状态下不能激活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反应。此外,MSCs还对多种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树突状细胞(DC)和B淋巴细胞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此,MSCs在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尤其BMSCs用于治疗或预防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产生的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研究较多。尽管如此,关于MSCs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还远远不足,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答。目前存在的问题有:MSCs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尤其对各种参与疾病的效应细胞的作用和机制;如何保证MSCs的临床应用效果;MSCs临床治疗的安全性等。CD8+T淋巴细胞及其激活后形成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是参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主要效应性T淋巴细胞。由于MSCs在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对GVHD的预防和治疗应用最多,效果也最明确,所以MSCs治疗GVHD的机制在MSCs对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尤为重要,尤其MSCs对介导GVHD的主要效应性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机制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关于MSCs与CD8+T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MSCs调节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也很缺乏。为进一步探讨MSCs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阐明其作用机制,本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BMSCs并进行MSCs鉴定,为后续实验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方法: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BMSC-GM)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通过细胞定量接种和计数,制作细胞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的表面分子标记物;通过成骨和成脂诱导液体外培养考察BMSCs的多向分化能力;结合细胞形态、生长特性、表面分子标志物和多向分化能力等对所得细胞进行鉴定;比较各代细胞的特性。结果:体外培养的BMSCs呈纤维样,螺旋状生长;其生长曲线为“S”型,有典型潜伏期、生长期和平台期;表面分子标记物表现为CD29、CD105、CD166阳性,CD34、CD45阴性;BMSCs经体外诱导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合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分子标志物和多向分化能力可鉴定所得细胞为MSC;P3-P6代BMSCs形态比较稳定一致,适用于后续实验。结论:通过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和鉴定,可获得足量的BMSCs,P3-P6代BMSCs适用于后续实验。第二部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目的:探讨BMSCs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初步探讨MSCs作用于CD8+T淋巴细胞的有效浓度范围。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技术,阴性选择法分离纯化人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以BMSCs为刺激细胞,与同种异体CD8+T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羟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法检测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以植物血凝素A(PHA)为多克隆T淋巴细胞刺激剂,将CD8+T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BMSCs进行共培养,检测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将BMSCs与CD8+T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以PHA为刺激剂,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检测CD8+T淋巴细胞内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和颗粒酶B(GZMB)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磁珠法分选所得细胞中,CD3+CD8+T淋巴细胞占88.1%;当CD8/BMSCs为1:1-100:1时,与BMSCs共培养后,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无明显升高;当CD8/BMSCs为1:1-20:1时,BMSCs可抑制PHA刺激的CD8+T淋巴细胞增殖,且该作用表现为对BMSCs的浓度依赖性,BMSCs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当CD8/BMSCs为50:1-100:1时,BMSCs不能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此外,BMSCs可抑制CD8+T淋巴细胞内IL-2、IFN-γ和GZMB的表达。结论:B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不能刺激同种异体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BMSCs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CD8+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第三部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机制研究目的:阐明BMSCs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为临床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方法:建立transwell培养体系,避免BMSCs与CD8+T淋巴细胞的直接接触,检测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NKG2D受体表达和BMSCs表面的MICA/B配体表达;将不同浓度BMSCs与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CD8+T淋巴细胞的NKG2D受体表达;使用MICA/B单克隆抗体封闭BMSCs表面的MICA/B分子,再将BMSCs与CD8+T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检测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IL-2、IFN-γ和GZMB的表达;通过realtime-PCR法检测与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BMSCs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前列腺素E2(PGE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BMSCs与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上清液的含量;通过PGE2、IDO、TGF-β和HGF的阻断实验,检测分别或联合阻断PGE2、IDO、TGF-β和HGF后,BMSCs对CD8+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直接接触的培养组比较,transwell培养组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升高,但未完全恢复;CD8+T淋巴细胞表达NKG2D受体,BMSCs表达MICA/B配体;当CD8/BMSCs为1:1-20:1时,BMSCs可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NKG2D受体表达,且该作用表现为对BMSCs的浓度依赖性,BMSCs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当CD8/BMSCs为50:1-100:1时,BMSCs不能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NKG2D表达;封闭BMSCs表面的MICA/B配体后,共培养体系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和细胞因子表达量升高;共培养体系BMSCs的IDO表达增高,HGF表达无明显变化;共培养体系上清液PGE2和TGF-β1的含量增高;分别阻断PGE2、IDO和TGF-β后,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升高,而阻断HGF无明显改变;同时阻断PGE2、IDO和TGF-β后,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升高,但明显低于三者单独作用时的理论叠加水平。结论:BMSCs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可溶性因子参与;CD8+T淋巴细胞表达NKG2D受体,BMSCs表达MICA/B配体;BMSCs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以浓度依赖的形式下调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NKG2D受体,从而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BMSCs表面的MICA/B配体参与BMSCs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NKG2D受体与MICA/B配体的相互作用是BMSCs对CD8+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可溶性因子PGE2、IDO和TGF-β参与BMSCs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但三者间无协同作用。总而言之,本研究揭示了BMSCs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机制。证明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NKG2D受体和BMSCs表面的MICA/B配体与BMSCs对CD8+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作用有关。提出BMSCs通过其表面的MICA/B下调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NKG2D表达,从而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NKG2D和MICA/B的相互作用介导了两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是BMSCs对CD8+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此外,本研究证明PGE2、IDO和TGF-β参与BMSCs对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提出可溶性因子PGE2、IDO和TGF-β是BMSCs对CD8+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但三者的作用无叠加效应。本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BMSCs在免疫性疾病临床应用的分子机理研究,为BMSCs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提高BMSCs在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作者】李明芬;
【导师】罗殿中;
【作者基本信息】广西医科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014,博士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CD8+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NKG2D受体;MICA/B配体;可溶性因子;

【参考文献】
[1]季晓慧,张健.约束问题求解[J].自动化学报,2007,02:125-131.
[2]刘艾蕊.二十二冶机电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公共管理,2012,硕士.
[3]胡旭.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2013,硕士.
[4]黎林.纯电动汽车用锂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5]张磊.北京门头沟地区村落传统公共建筑空间再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学位),2013,硕士.
[6]谢储晖.互联网数据使用挖掘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2,06:32-36.
[7]封碧红.Ipt基因和反义EFE基因调控番茄叶片衰老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蔬菜学,2001,硕士.
[8]王彩霞,万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及其相关技术[J].信息技术,2002,09:29-30+33.
[9]王晓东.地震作用下轨道桥梁的动力响应及行车安全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结构工程,2014,硕士.
[10]张乐.弹性车轮结构刚度和强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车辆工程,2014,硕士.
[11]田景熙.中美中小企业信息化比较分析[J].软件工程师.2003(08)
[12]关春洁.倒淌河至茶卡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D].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2014,硕士.
[13]陈怡超.明清牡丹纹饰在高级时装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专业学位),2013,硕士.
[14]张宇.土方施工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偏位影响的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结构工程,2012,硕士.
[15]李志鹏.大连荣祥海产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2004,硕士.
[16]杨宽德,杨顶辉,王书强.基于BISQ高频极限方程的交错网格法数值模拟[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05:463-468.
[17]宋鹏飞.出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国际贸易学,2012,硕士.
[18]吴凡,王纪韶,刘洪海.钢铁行业企业资源计划的产品数据结构设计[J].冶金自动化,2002,05:15-19.
[19]孙丽丽.汽车轮毂旋压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08.
[20]张智峰.射频爆磁压缩发生器辐射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2013,硕士.
[21]姚落根.Vasicek利率模型下几种欧式未定权益的定价[D].湖南师范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04,硕士.
[22]闫芳.瑞典居家养老服务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研究[D].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2013,硕士.
[23]魏皓鹏.指纹加密的局域网登陆技术在部队综合信息网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2,硕士.
[24]李曙光.基于实例的机械传动产品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25]李鑫.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电气工程,2011,硕士.
[26]柯慧婷.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的微小贷款定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7]董慧.防虫网覆盖栽培对夏季不结球白菜生长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推广,2012,硕士.
[28]易维启,陈必远,李宏奇,陈建文.地震采集数据自动检测系统[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01:137-142+154.
[29]孙静.毕赤酵母异源表达灵芝漆酶及酶学特性与功能的研究[D].扬州大学,细胞生物学,2011,硕士.
[30]姚海童.房屋安全鉴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软件工程,2013,硕士.
[31]邸皓.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及其档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12,硕士.
[32]任才.传承与创新—山东博山琉璃内画艺术研究[D].青岛大学,专门史,2013,硕士.
[33]刘玉定.基于身份的陷门水银承诺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2012,硕士.
[34]龚晓君.数据挖掘算法研究及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5.
[35]柯荔.基于改进LHD和SVR参数优化方法的产品结构优化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工业工程,2013,硕士.
[36]刘乐乐.IQGAP1在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和转移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肿瘤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37]陈军,张虎权,王锦喜,王宏斌,陈方方,孟祥霞.AVO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06:1191-1198+6-7.
[38]汪宏年,李舟波.用分辨率匹配技术提高测井曲线垂直分辨率[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3,06:647-656+770.
[39]叶森盛.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0]成凯.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住宅PCa技术应用条件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学位),2012,硕士.
[41]樊红梅.Ⅱa_2期子宫颈鳞癌44例临床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妇产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42]果金凤.女性谱系的建构与家族叙事的书写[D].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2,硕士.
[43]魏燕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2013,硕士.
[44]高淑萍,索南加乐,宋国兵,张健康,侯卓.利用电流突变特性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纵联保护新原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05:52-56+86.
[45]齐超.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对苗阜王声相声中的言语幽默的解读[D].内蒙古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4,硕士.
[46]王周丽.蛇床子素β-环糊精包合物分散片的研制[D].苏州大学,药剂学,2013,硕士.
[47]张婷玉.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D].辽宁大学,国际贸易学,2014,博士.
[48]陈海燕,侯方安.山东农机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7(01)
[49]孟晓美.含氟硅嵌段共聚物静电纺制备特殊浸润性表面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2014,硕士.
[50]王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实理性选择[D].天津商业大学,行政管理,2013,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