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供氢体与催化中心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及其降粘机理

具供氢体与催化中心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及其降粘机理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6-01-02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2211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随着常规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为了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稠油资源的开发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稠油是全球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剩余石油资源中稠油占70%以上,因此具有比常规石油资源高数倍的资源潜力。然而由于稠油具有高粘度和高密度的特性,使得常规开采方法的采收率都极低。目前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思路主要是降低稠油粘度、提高油藏渗透率以及增大生产压差。国内外的稠油开采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热力开采技术、物理开采技术、化学开采技术以及生物开采技术四大类。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热力开采技术,未来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基本上都是以热力开采为基础,然后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根据各个油田不同的情况进行复合式开采。本文研究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开采技术就是一项基于热力开采的前沿开采技术。它借鉴了稠油炼化和改质的思路,尝试使稠油可以在井下实现原位改质降粘。它是通过向油层注入高温蒸汽,同时加入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将油层视为一个天然的反应器,利用蒸汽的热量,使稠油在水热条件下实现催化裂解,将稠油中的大分子部分裂解为小分子,部分改变稠油的品质,不可逆的降低稠油的粘度,从而达到易于开采的目的。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的研制及催化降粘机理的研究。目前报道最多的是过渡金属络合物类型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国内外学者研究还发现,对某些单独使用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降粘效果不佳的稠油,复配加入一些供氢剂(如甲苯、甲酸、四氢萘等),降粘效果会有很大提高,他们认为供氢剂和催化降粘剂对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具有协同作用,但在现场应用时,复配使用供氢剂和催化降粘剂会给施工设备及工艺带来一定的困难,还会增加经济成本,难以适应现场开采的需要。同时,供氢剂的协同作用的机理研究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不够系统深入,限制了后续新型催化降粘剂的研制。因此我们尝试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供氢体与催化中心双重结构的新型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剂(包括单金属中心类型和双金属中心类型),使其具有更加优异的低温裂解降粘效果,同时又降低成本和方便现场使用。这种新型催化降粘剂的研制以及对其催化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对于特超稠油的开采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上述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新方法中的这些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受供氢剂对普通两亲结构催化降粘剂(由金属中心和具有两亲结构的有机配体组成,后文统一简称为两亲催化降粘剂)的降粘效果的协同作用的启发,我们成功合成出了铁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B,采用红外分析、有机元素分析和金属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选取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F10223#超稠油(50°C时,原始粘度为85000mPa-s)为研究对象,对催化降粘剂B的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确定了催化降粘剂B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200℃、油水比为8:2、催化降粘剂用量为0.2wt%以及pH值为7。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油样的降粘率达到94.7%。此外,我们还发现单独使用催化降粘剂B就具有比复配使用铁金属中心的两亲催化降粘剂A与供氢剂时更显著的降粘效果,而且其具备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普适性。随后,我们采用改进后的柱层析分离方法,并利用元素分析仪、核磁共振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比研究了催化降粘剂A和催化降粘剂B对F10223#超稠油的降粘作用机理。在催化降粘剂A和B的作用下,油样中重质组分含量分别减少了9.39%和10.17%,对应的轻质组分含量均上升。反应后饱和烃中直链烷烃的种类和含量均明显增多,芳香烃中多出了少量的由C13~C15组成的苯系物、醇类及酮类化合物,催化降粘剂B作用下的饱和烃和芳香烃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更大。经过水热催化反应,胶质和沥青质中的O、N和S杂原子含量均降低,氢碳原子比均增大,催化降粘剂B对重质组分杂原子含量的降低幅度和氢碳原子比的增大幅度均大于催化降粘剂A。反应后重质组分的芳香度均降低,芳香缩合度均增高,胶质分子的支链化指数变大,沥青质分子的支链化指数变小,催化降粘剂B作用下各种平均结构参数的变化幅度最大。反应后更多的气体组分出现在裂解气中,裂解气中除了含有空白实验裂解气中的成分(CO2、直链烷烃、环烷烃、烯烃及苯系物)外,还含有一些含氧化合物如环戊酮和乙酰苯,相比于催化降粘剂A,在催化降粘剂B作用下的反应后裂解气中存在更多的气体组分例如二甲苯和三甲苯等。研究结果表明,稠油重质组分在水热裂解催化降粘的过程中发生了解聚、断桥键、加氢脱杂、开环、异构化、脱羧等作用;裂解后的重质组分含量减少,平均分子结构变小,缔合结构变得更松散,使得分子间内聚力减弱,最终导致稠油粘度大幅度降低。催化降粘剂B因为具有小分子的供氢体结构,使得它更容易进入到重质组分的缔合结构中,从而更容易进攻到特殊位置上的C-R(R=S,N,O)键。这些键在催化金属中心的作用下与周围的高温水分子发生反应,导致杂原子的脱除。同时,催化降粘剂B中的供氢体结构也发挥了部分供氢作用,使得其作用下的重质组分中H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催化降粘剂A。与催化降粘剂A相比,催化降粘剂B使稠油重质组分发生的各种化学作用均更加显著最终导致其具有更优异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效果。其次,通过发现对同一种稠油特别是超稠油,铜金属中心的催化降粘剂往往表现出比铁金属中心更好的降粘效果,我们成功制备出了铜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C,并进行了红外表征。对比研究了催化降粘剂B和催化降粘剂C这两种不同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对六种不同地区特超稠油的催化降粘效果。发现铜金属中心催化降粘剂C对所有的稠油样尤其是胜利超稠油(50℃时,原始粘度为180000mPa-s)具有更优异的降粘效果,对沥青质含量越高的稠油,这两种催化降粘剂的降粘率差别越大。随后,我们选取胜利超稠油,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凝胶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测试手段从反应前后稠油组成和结构上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这两种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在稠油水热裂解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的差异。在催化降粘剂C的作用下,油样中的重质组分更多的转化为了轻质组分。反应后重质组分中的S元素的含量均降低,N元素含量均增加,氢碳原子比均减小,催化降粘剂C作用下的重质组分氢碳原子比、N元素含量的升高幅度和O元素含量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催化降粘剂B。沥青质的芳香度fA和芳香缩合度HAU/CA在反应后均降低了,而支链化程度BI则相应提高了,与催化降粘剂B相比,催化降粘剂C作用下的沥青质的芳香度、芳香缩合度和支链化程度均更低,相比于沥青质,反应后胶质的结构参数变化很小。在铜金属中心和铁金属中心两种催化降粘剂的作用下,反应后沥青质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从原来的7021g/mol分别锐减至1860g/mol和2092g/mol,沥青质平均分子的总碳原子数(CT)、总芳碳原子数(CA)、芳核外周芳碳数(CP)、总环数(RT)、芳环数(RA)、脂环数(RN)、芳核上的取代基数(n)均减少了,相比于催化降粘剂B,催化降粘剂C对沥青质平均分子的结构改变更加显著,在其作用下的反应后裂解气中存在更多的气体组分。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金属中心主要作用于共轭芳环间的π键和部分桥键,使得稠油重质组分中紧密缔合的大分子稠环结构被解聚成不同大小的片段,一些小分子的片段如直连烷烃、环烷烃、烯烃及苯系物游离进入轻质组分和裂解气中,而残留的大分子片段又重新聚合在一起。两种催化降粘剂均主要作用于稠油中的沥青质,反应后沥青质的含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所有的化学作用中,解聚作用和桥键断裂作用对稠油粘度降低的贡献最大。反应后重质组分的减少和轻质组分的增多最终导致稠油粘度的显著降低。相对来讲,对沥青质而言,催化降粘剂C主要作用于大分子稠环体系,引起解聚作用的发生和部分桥键发生断裂,而催化降粘剂B则主要作用于杂环和侧链,导致开环和异构化作用的发生。催化降粘剂C对高沥青质含量的稠油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效果更好。然后,通过发现不同的金属中心具有不同的催化活性,我们成功制备出了具有铜和钼双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E。选取胜利超稠油,对催化降粘剂E的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实验,通过单因子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其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200°C、油水比为8:2、催化降粘剂用量为0.3wt%以及pH值为7。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油样的降粘率达到93.9%。同时,我们对比研究了催化降粘剂A(铁金属中心的两亲催化降粘剂)、B(铁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C(铜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D(钼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和E(铜和钼双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的裂解降粘效果。发现不同的催化降粘剂的裂解降粘效果强弱顺序为催化降粘剂E>C>B>D>A;具有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的裂解降粘效果要明显强于两亲催化降粘剂;在系列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中,双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的裂解降粘效果最好,降粘率达到了93.9%,重质组分减少了10.57%。随后,我们将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引入到了对催化降粘剂的机理研究当中,分析了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反应后稠油及其重质组分自由基的变化。在催化降粘剂E的作用下,反应后稠油自由基浓度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大于180°C时,自由基浓度出现显著增长。反应后稠油自由基浓度随加水量、催化降粘剂用量和反应体系pH值的增大均呈先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拐点分别在油水比为6:4、催化降粘剂用量为0.3wt%以及pH值为8时。当催化降粘剂参与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后,稠油及其重质组分自由基的浓度出现了显著增长。从自由基变化角度,各种催化降粘剂对稠油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催化降粘剂E>C>B>D>A:对胶质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催化降粘剂E>D>B>C>A:对沥青质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催化降粘剂E>C>B>D>A。具有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的效果要明显强于两亲结构催化降粘剂,催化降粘剂E因为具有双金属中心和供氢体结构而具有最好的作用效果。从重质组分杂原子含量变化角度,具有双重结构的催化降粘剂对杂原子的作用明显要强于两亲结构催化降粘剂A,证实了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对稠油重质组分分子结构具有更强的破坏能力。所有催化降粘剂中E对S原子的脱除作用最强。最后,新疆风城油田风重023#和FD320037#两口稠油井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铁金属中心的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具有不错的裂解降粘效果,现场降粘率分别达到52.6%和55.9%,分别有17.33%和6.01%的重质组分转化为了轻质组分。风重023#稠油井的水热裂解催化降粘试验取得了成功,第三轮生产天数缩短,产液量增多,产油量明显增多(高出前两轮一倍多),增油364t,产油率从前两轮的24.38提高到了50.80%。FD320037#稠油井的现场试验没有达到增油的预期。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采用不断深入的方式,设计并合成出了一系列具有双重结构的新型催化降粘剂(包括单金属中心类型和双金属中心类型),将它们应用了到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反应中;并采用多种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不同的催化降粘剂对稠油水热裂解催化反应的区别,利用对比研究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的催化作用机理。(2)将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应用到了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机理的研究当中,分析了特超稠油水热裂解催化降粘反应后稠油及其重质组分中自由基的变化规律,尝试从自由基角度研究双重结构催化降粘剂的作用机理,不仅丰富了研究手段,也获得了对催化降粘作用机理的新认识,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未见文献报道。
【作者】李健;
【导师】陈艳玲;
【作者基本信息】中国地质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2014,博士
【关键词】稠油;双重结构催化剂;水热裂解催化降粘;机理研究;电子自旋共振;

【参考文献】
[1]NAJJUKOCOOLMAX.乌干达电信公司员工酬薪与绩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工商管理,2014,硕士.
[2]韩晓婷.nm23-H1与VEGF-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蚌埠医学院,肿瘤学,2013,硕士.
[3]宗寿元.发展电力改善条件提高效益[J].内蒙古煤炭经济.1992(02)
[4]杜涛.转抗菌肽基因泡桐抗丛枝病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2001,硕士.
[5]张振军,车丽晶,符坚,蔡胜利,王殿奎,刘铭.T型承口旋转抽芯整体发泡模具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0(03)
[6]桂常林.填海淤泥地层近接大型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014,硕士.
[7]段学超,仇原鹰,盛英.平面二级倒立摆的圆周行走与镇定控制[J].自动化学报,2007,12:1337-1340.
[8]李鹏飞.卫星编队协调控制的3D实时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9]余圣陶.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自评量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2004,硕士.
[10]刘松,温世经,侯希久,周百里.如何确定导弹的贮存寿命[J].质量与可靠性.1998(05)
[11]范博华,范月龙,赵颖华,许国鹏.基于深化改革环境下的国企战略目标[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5:7-8.
[12]李焕文.智能冰箱控制系统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2004,硕士.
[13]周巳入.基于学科发展的大学预算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
[14]周挺.特高压GIS中快速暂态过电压的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2013,硕士.
[15]张海勤,蔡庆生.基于小波变换的时间序列相似模式匹配[J].计算机学报,2003,03:373-377.
[16]王卫红,杨良怀,江颉.软件工程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计算机教育,2013,10:1-4+9.
[17]曾辉.中国青年党研究(1923-1945)[D].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14,博士.
[18]张晨逸,孙建伶,丁轶群.基于MB-LDA模型的微博主题挖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10:1795-1802.
[19]胡文星.大麻素Ⅱ型受体激动剂促进小鼠心肌梗死后的内源性心肌再生[D].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20]王东杰.油冷却器性能测试台及其远程监控系统的研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14,硕士.
[21]岳磊.TTT变换的系统可靠性分析及其最优维修策略[D].兰州理工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014,硕士.
[22]陈孟平.高速动力车转向架的橡胶件试制[J].铁道机车车辆.1996(04)
[23]刘子滔.岸基—船载双基地ISAR对海成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2014,硕士.
[24]王小园.撬装式塔器实验装置的开发与应用[D].西北大学,工业催化,2014,硕士.
[25]舒亮,陈定方,卢全国.一种新的磁滞非线性前馈补偿算法[J].自动化学报,2009,07:953-958.
[26]梁声茹.HSF1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中拮抗氧化损伤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27]张龙.基于随机服务理论的施工机群配置对温度离析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28]王长春,熊金良.浅层多次折射发育机理与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探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03:364-370+382.
[29]罗春晓.公司经理越权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法律,2013,硕士.
[30]梁从伟.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商学院,经济法学,2013,硕士.
[31]蒋庆.新型管道—过滤器模式的研究及其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4,硕士.
[32]魏阜旋.“空中起重机”吊力惊人——K-MAX直升机军民领域两翼开花[J].国际航空.1997(06)
[33]王翔,张成,沈全荣.一次典型的定子接地故障分析与优化保护原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11:52-55.
[34]倪冬霞.曾国藩的文化情怀及其散文理论与实践[D].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2,硕士.
[35]张奕.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对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的影响及PPARγ介导的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2012,硕士.
[36]邱泉.试论我国互联网立法的现状与理念[D].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理论,2013,硕士.
[37]姚琪.废弃聚苯乙烯泡沫硝化—氧化制备对硝基苯甲酸[D].武汉纺织大学,物理化学,2013,硕士.
[38]刘桂佳.采用双轮铣槽机施工地下连续墙[J].建筑机械化,2005,09:35-38.
[39]刘涵.指甲花及其制品的质量控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2014,硕士.
[40]唐陇军,程浩忠,孙勇,顾飞飞.电网调度日志信息模型的对象化改造[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7:89-92.
[41]刘一军,秦化淑.双曲极小相位系统的必要条件及一类非线性对称大系统的反馈镇定[J].控制与决策,1999,04:90-93.
[42]樊陈,倪益民,窦仁晖,姚志强,王永福,叶海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有关规范解读[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9:1-5.
[43]胡华挺.基于价格波动的我国大豆期货市场投资研究[D].浙江大学,金融学,2013,硕士.
[44]王征.航班行李容器管理和行李登补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软件工程,2014,硕士.
[45]戈毅.加强高校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硕士.
[46]黄玉a,b,武立华a,孙枫b.基于HuberM估计的鲁棒Cubature卡尔曼滤波算法[J].控制与决策.
[47]李志霞.GnRH-a联合LNG-IUS治疗大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临床医学,2014,硕士.
[48]沈玉慧.创伤理论视角下露易斯·格吕克诗歌解读[D].扬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2,硕士.
[49]王小华,刘健.压强和浮力的复习方法[J].中学生理科月刊,2005,05:29-39+55-56.
[50]董宇.环氧树脂基纳米辐射防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技术及应用,2013,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