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7-06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4389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本研究旨在论证《周易》对中国传统译论的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周易》之“象”的内涵,以期对翻译本质进行更为科学的揭示。《周易》是中国传统各门学术的总源头,即所谓“六艺莫不兼之”,《周易》对包括中国翻译研究在内的各门学术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有赖于此,中国传统的各门学术均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这种影响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下被拦腰斩断。从此中国学术西风日渐。遗憾的是,几十年的学术西化,不但没有为中国学术带来应有的繁荣,相反却使得中国学术出现了众所周知的“失语症”。痛定思痛,一些学者重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传统学术。本研究目的就是要重续这股《周易》对中国学术影响的生生之脉,深入挖掘《周易》之中的“象”,这一《周易》之核心内容的内涵,并将之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使翻译从传统的语言转换、文化研究为本体的研究转向翻译即“象”的转化上来;重新审视了翻译的可行还是不可行、是艺术还是科学、重形还是重神等认识论问题;提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的象思维这一全新翻译思维模式。按照穆雷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划分,本研究在方法论上属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般方法上,研究的目的为探索性研究,研究逻辑为演绎研究,研究用途上属基础性研究,研究的性质属定性研究;具体方法上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而多方位、多角度对“象”与翻译的联系进行了论证、从“象”入手重新审视了翻译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思维论。本研究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六章,提要如下:导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主要阐述了整篇文章的研究动因、研究假设、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在西方学界出现危机,使得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东方以寻求新的理论资源之时,中国学人更应责无旁贷地在学术研究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理论资源,给予其应有的阐发,促其合理地为当今研究服务,这也是本研究部分动因。该研究通过文献法、比较法、观察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对翻译中的传统学派、语言学派、文化学派等研究流派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了其各自在翻译研究中的贡献和局限。在此基础上借鉴《周易》中的“象,”对翻译的本体论、认识论、思维论等问题进行了重新厘定。第一章为文献回顾,研究详细地梳理了《周易》这一中华文化元典对中国翻译的历史影响。本章指出《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其对中国翻译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易”“译”二字不仅发音相同,而且意思相近,中国学者中也多用“易”训“译”;第二、中国翻译史上众多学者在论述翻译时常引《周易》之言;第三、《周易》对中国译学的基本品质有着根本的影响,《周易》对诚信的强调就是中国翻译中始终视忠实为圭臬、重视译者人品的重要原因;第四、《周易》中对悟性思维(象思维),以及在命题表述上强调“言曲而中,事肆而隐”的表达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译学的思维模式,及简洁、模糊的表达特色;第五、《周易》对中国翻译美学影响深远,其“极饰反素”的思想是中国翻译重视自然质地之美的根本原因。最后本章认为《周易》是一座巨大的学术宝藏,新时代翻译学人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本研究就是这样的一种努力。第二章首先论述挖掘《周易》中的理论资源为什么要从“象”入手。我们认为“象”是《周易》之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多种学术,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用“象”来解释翻译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借鉴。其次,《周易》之“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最为原始的表达就是卦爻之象,卦爻之象蕴含着中国后世学术中众多“象”论的种子。“象”的内涵是指“相似性”(名词)“相似”(形容词)“象”(动词),但在后继的发展中,“象”生发了众多的理论形态,包括物象、意象、象思维等;再次,本章说明了选择用《周易》以及其后衍生而出的各种象理论来解释翻译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的,这第一体现在“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天地宇宙万物无不在“象”中显示;第二象思维具有普适性,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要远远长于理性思维;第三翻译其实就是“象”的转化,语言转换只是翻译的表面,翻译从本质上说是语言背后所构之象的转化;最后,本章放眼翻译之外,论述了象与中西方学术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中国的学术中,“象”与中医、汉字、文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再有,中国学术对“似”的追求也与“象”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在西方学术的文字、哲学、思维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象”的影响,尽管西方学术中的象与中国学术中的象有一定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为用“象”探讨翻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资源。第三章考察“象”在中西翻译中的作用。首先是“象”与中国译学的关系。本章指出“象”与中国翻译联系紧密,中国译者最早就被称为“象”,求“象”可以说是中国翻译实践的核心,中国翻译也十分重视“意象”的传达,中国翻译史上众多的形象比喻也是象思维的体现。其次是“象”与西方学术的关系。首先,我们按照学者传统的观点将西方译论发展分为传统阶段、语言学阶段和文化研究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翻译理论与“象”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得出了“象”是西方翻译在传统阶段和语言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学派对这一标准的摒弃使得其多受诟病,丧失了翻译的本体;其次本章论证了西方翻译理论也重视意象的传达,庞德可谓代表,当然西方的意象与中国的意象有着一定的不同;最后,西方翻译理论中也有着众多形象的比喻,这恰说明象思维具有不分中西的普适性。总之,“象”在中西译论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第四章从“象”的角度重新思考翻译的本体论,本章首先明确论述了何谓翻译的本体论——即探讨翻译中那个不生不灭的、使翻译成为翻译的事物为何,或者说翻译是什么的问题;其次笔者按照传统阶段、语言学阶段以及文化翻译三个阶段对中西译论中有关翻译本体论的论述进行了批评考察,指出传统阶段和语言学阶段均认为翻译的本体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不同的是前者诉诸于译者本人的经验、灵感、直觉等因素,而后者多以现代语言学为手段,研究呈现出科学化、定量化、严格化等趋势。本章认为语言的转换毫无疑问是翻译的应有之义,但如果将翻译的运作仅仅看作是语言的转换,这样形而下的观点之上,则就会带来众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封闭的理论体系、等值的翻译观念、低下的译者地位。由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使得传统和语言学阶段的翻译研究不能客观描述翻译的现实;但随后的文化学派翻译研究却在克服语言学派的封闭体系过程中,矫枉过正,将翻译外延无限扩大,从而使得翻译研究走上了形而上的虚无缥缈的研究,实际上等于取消了翻译本身。正是由于传统学派、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均不能客观描述翻译的事实,本章提出有没有一种理论既不完全脱离语言本身,又能很好地结合文化因素的形而中的道路呢?本章认为这就是以“象”为本体的翻译观,指出象本体论即立足于语言,又充分考虑意象转化中的文化因素,一方面可以较好地调和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一方面也可以较好地描写和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第五章讨论翻译的认识论,即在象本体论下重新审视翻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本章主要讨论三对矛盾:即翻译是可行还是不可行;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抑或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翻译中是重形还是重神。(1)笔者经过分析认为有关可译不可译的讨论均是建立在翻译等值观的基础之上,但将“等值”作为翻译标准,问题就在于用一个科学的术语表达了一个艺术的问题。“等值”的科学性与翻译的艺术性之间的矛盾也是对可译性认识众多矛盾的根源。基于翻译是象的转化,目标是求“象”而不是求对等的象本体论翻译观,我们认为象本体论下的翻译是可行的,不同的“象”之间是可以转换的,不同的译文只是在与原文象的程度上存在着不同;(2)对于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也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科学、艺术、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本章对其经过考察后认为将翻译看作科学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不能很好地用来说明文学翻译,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将翻译看作艺术,忽略了翻译中的科学因素,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其问题在于没有道出科学和艺术在翻译中的主次,两者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也不能反映翻译的本质,最后在象本体论基础上得出翻译首先是艺术,其次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观点;(3)形神问题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本章结合许钧的观点,对形神问题的争论进行了分析,认为形神问题的争论是传统翻译观将翻译看作是从语言到语言直线转换的产物。象本体论认为形、神都是构成意象的手段,译者只有将原作形神二维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原作的意象,进而将此意象化入译语,才是翻译之道。第六章讨论翻译思维论,翻译思维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类型因划分标准不同而不同,本章综合钱学森和张祥龙的观点将翻译思维划分为概念思维和象思维两种。传统上一般认为翻译的思维类型为概念思维,本章分析了概念思维的得与失,认为概念思维最大的特征就是现成性、实体性、对象性,虽然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思维方式。概念思维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科技类作品的翻译中。与此相对,本章提出了象思维的思维模式,指出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非现成性、非实体性、非对象性。并分析了文学作品意义的非现成性、非实体性、非对象性的特点。故文学翻译中应主要借助象思维。本章将象思维的思维方式引入进翻译研究,对翻译思维模式的再认识,有着重大意义。结语部分要点为,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论证了《周易》与中国传统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周易》之核心概念—“象”为基础,重新对翻译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思维论进行了考察,具体而言:突破了传统上将翻译仅当作语言或文化转换的局限,指出翻译在本体论上是“象”的转化;重新对翻译认识论上的三对矛盾进行了考察;在翻译思维上为翻译研究引入了象思维的概念,并论证了象思维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论文最后指出,这项尝试性研究有其重要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并就此领域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魏建刚;
【导师】孙迎春;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4,博士
【关键词】《周易》;象;翻译本体论;翻译认识论;翻译思维论;

【参考文献】
[1]丁蕴石.可控硅变流装置的保护[J].冶金自动化,1978,01:13-21.
[2]刘森林.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救助站对“职业跑站者”的救助管理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政策(专业学位),2014,硕士.
[3]陈莹真.医学型社交网站的营销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2013,硕士.
[4]蔡亨光.基于聚类的信息隐藏策略和交互式隐藏方法[D].福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4,硕士.
[5]陶巧静,吴月燕,付涛,项锡娜,李波.弱光胁迫对西洋杜鹃生理特性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5,03:84-92.
[6]马超.从纪录片《归途列车》看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D].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2013,硕士.
[7]张岁.沥青拌和站用振动筛的动态仿真及参数优化[D].长安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4,硕士.
[8]孙锦.公共支出规模和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12,硕士.
[9]聂潜超.高精度防护热流计法导热系数测定仪的研究[D].天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2013,硕士.
[10]孟磊.单侧计轴传感器电磁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2014,硕士.
[11]郑家成.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D].河海大学,高等教育学,2004,硕士.
[12]余娟清.基于遥感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2004,硕士.
[13]甘海艳.品牌竞争力指数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辽宁大学,企业管理,2012,硕士.
[14]李琰,吴建强,齐凤艳.开放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1:134-137.
[15]朱小青.石川达三小说《活着的士兵》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日语语言文学,2013,硕士.
[16]陆燕婷.《幽明录》量词研究[D].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12,硕士.
[17]倪慧.基于iOS的新闻与便民服务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软件工程,2014,硕士.
[18]王军.金佳矿复合采空区瓦斯抽采影响因素及安全效益最大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2014,硕士.
[19]潘艳玮.我国房产税改革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财政学,2013,硕士.
[20]陈嬿丞.大足石刻飞天造型及当代飞天舞蹈形象再造研究[D].重庆大学,音乐与舞蹈学,2014,硕士.
[21]何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嵌入式系统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3.
[22]惠卫军,董瀚,高惠菊,马瑞卿.轿车螺旋悬挂弹簧用钢的研究开发[J].钢铁.2002(10)
[23]宋昊.中—泰陆上运输物流的应用及发展[D].复旦大学,区域经济学,2012,硕士.
[24]蓝春生,蓝鹏,曹煜媛.医学影像综合处理与外科策划[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1,03:171-174+185.
[25]张鑫.基于特征价格的二手房价格评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
[26]许倩.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会计,2013,硕士.
[27]吴彦凤.论电影《喜福会》中的中国形象[D].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3,硕士.
[28]范丽.旅游开发与既有建筑再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13,硕士.
[29]李广建.个性化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研究与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39-45.
[30]肖鸿.基于钟控方法的伪随机序列生成器的设计和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4,博士.
[31]张玲玲.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土沉降固结前期的微结构与力学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地质工程,2013,硕士.
[32]郭鹏.数据挖掘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33]米良.石家庄建筑复合地基(6σ-P)质量管理模型建立及应用[D].石家庄经济学院,地质工程,2013,硕士.
[34]任文才,成会明,刘忠范,许宁生,陈克新,苗鸿雁.2维原子晶体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J].中国科学基金,2011,05:257-264.
[35]金建国.服装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工商管理,2012,硕士.
[36]王金城,张艳.圆坯连铸机结晶器的温度分析[J].冶金自动化,2003,03:15.
[37]黄维.柴油/丁醇混合燃料对柴油机工作过程和排放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2013,硕士.
[38]杨振.居民家庭资产价格波动对消费支出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2014,硕士.
[39]彭金波.铝合金的棘轮及低周疲劳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力学,2014,硕士.
[40]张永杰.中国共产党改造小农经济的历史考察与反思(1949-1978)[D].山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2013,硕士.
[41]吴集,王晓川,金士尧.集群Web服务器预取机制中用户会话聚类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12:8-10+30.
[42]王娟.仰韶文化时期陶质食器造型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2014,硕士.
[43]马政朝.网络安全自主评估机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4,硕士.
[44]高向宇,徐帅,郭运勇.单跨多层混凝土框架教学楼减震加固设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04:550-557.
[45]马艳英.机车故障检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46]张世华.我国保险公估人的机遇与挑战[J].广西市场与价格.1999(08)
[47]张静.基于JPEG的图像编辑与增强方法的研究与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技术,2014,硕士.
[48]蒋家瑜.乌尔第三王朝贡牲中心牛羊管理官员舒勒吉阿阿牟的档案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2012,硕士.
[49]张玉.制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会计(专业学位),2014,硕士.
[50]王鸿.仁怀高大坪乡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及地下水循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2013,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