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6-01-11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3036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第一部分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试验设计,将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为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科学标准化学会(SSC)显性DIC评分标准分为显性DIC组(DIC评分≥5分)、非显性DIC组(DIC评分<5分)。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及血常规、常规凝血试验(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检测、D-二聚体定量检测等资料,同时进行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量化指标(激活凝血时间(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CR)、血小板活性(PF))检测。比较显性DIC组、非显性DIC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各指标间的差异,寻找可能有助于诊断DIC的指标;同时对显性DIC亚组(早期:6小时内、中期:6-12小时、晚期:12小时后)进行分析,探讨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为不同阶段DIC诊断及病情判断相关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基于上述临床数据,分析Sonoclot指标与其他凝血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诊断性试验的相关方法,绘制不同时间段各凝血功能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在不同时间段各凝血指标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各指标预测DIC的最佳阈值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共4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52.5±19.8岁,其中男性362例(72.7%),女性136例(27.3%)。①结果提示组间哪些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用于DIC诊断。显性DIC组与非显性DIC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00和0.453),具有可比性。显性DIC组患者APACHEⅡ评分24.8±6.0分、ISTH评分5(5,8)分,显著高于非显性DIC组18.5±5.5分,3(0,4)分(P<0.01)。显性DIC组、非显性DIC组患者APTT、PT、ACT以及INR分别为(76.6±46.2秒,55.7±40.1秒)、(21.4±9.5秒,16.1±3.3秒)、(231.1±165.4秒,134.8±71.3秒)、(2.2±1.1,1.5±0.7),显性DIC组明显延长(均P<0.001);显性DIC组D-二聚体为5880.2±2733.5ng/L,较非显性DIC组3695.0±2510.3ng/L明显升高(P<0.01);显性DIC组纤维蛋白原含量2.5±2.1g/L、血小板计数54.5±38.1×109/L以及PF1.1(0,4.6)均较非显性DIC组4.2±2.1g/L、154.1±90.4×109/L、2.4(0.1,6.7)下降(均P<0.001)。②结果提示,针对组间有差异的指标,初步判断哪些指标用于哪个阶段可能更有价值?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传统的凝血指标(APTT、P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INR)以及Sonoclot指标(ACT、CR、PF)与患者是否发生DIC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的凝血指标还是Sonoclot指标的P值均<0.001,说明凝血相关指标与DIC的发生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SPSS产生0-1均匀分布的随机数,选择70%样本作为训练样本,30%样本为验证样本。将传统的凝血指标(APTT、PT、INR,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是否发生DIC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强迫进入法。模型的拟合RSquare值为0.551,模型方程为Log(P/1-P)=-2.586-0.226PT+0.675INR-0.233FIB+0.000D-二聚体-0.037血小板计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将ACT序贯性引入该模型,新模型拟合RSquare值为0.540,模型方程为Log(P/1-P)=-3.066+0.171PT+0.521INR-0.226FIB+0.000D-二聚体-0.031血小板计数+0.006ACT,曲线下面积上升为0.845;将CR引入模型,新模型拟合RSquare值为0.559,模型方程为Log(P/1-P)=-3.843+0.200PT+0.487INR-0.216FIB+0.000D-二聚体+0.010ACT-0.022CR,ROC曲线下面积较前无明显变化,仍为0.845;将PF引入模型中,新模型拟合RSquare值为0.454,模型方程为Log(P/1-P)=-2.827+0.OO0D-二聚体+0.009ACT+0.069PT+0.498INR-0.401FIB-0.449PF-0.002血小板计数,ROC曲线下面积上升为0.876。③Sonoclot指标与其他凝血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别在诊断DIC中的价值比较。Sonoclot指标与传统的凝血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R与血小板呈负相关(r=-0.154,p=0.018),PF与APTT呈负相关相关(r=-0.134,p=0.039),PF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189,p=0.003);在各显性DIC组亚组Sonoclot指标与传统的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2小时后亚组内血小板计数与PF呈明显正相关(r=0.513,p<0.00)。以非参数法构建不同时间段的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各凝血指标在DIC不同的时间段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并计算不同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显示:在早期(6小时内),传统的凝血指标中APTT、PT、D-二聚体以及INR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9、0.759、0.635、0.762(均P<0.001),Sonoclot指标中ACT曲线下面积为0.765(P<0.001),均优于随机猜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同时,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R以及PF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5(P<0.001),预测准确度较差,经转化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1、0.896、0.682、0.603(P<0.001)。与传统的凝血指标相比,ACT诊断早期显性DIC患者患者的敏感性度较差仅为50.6%,特异度达到95.9%。以“0”表示非显性DIC组,“1”表示显性DIC组,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强行进入法建立Sonoclot联合指标的预测概率模型并计算预测概率。结果显示:ACT联合CR的模型方程为P=exp(-2.265+0.021ACT-0.046CR)/1+exp(-2.265+0.021ACT-0.046CR),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7.310(P=0.504),模型拟合较好;ACT联合CR以及PF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1.517+0.022ACT-0.041CR-0.398PF)/1+exp(-1.517+0.022ACT-0.041CR-0.398PF),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6.001(P=0.647),模型拟合较好。利用ROC曲线分析方法分析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提示ACT联合CR,以及ACT、CR、PF联合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达到0.814,0.828(P<0.001)。三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84.9%,特异度为87.8%,诊断的综合效能较好。6-12小时内,传统凝血指标中APTT、PT、INR以及D-二聚体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4、0.768、0.713、0.736(均P<0.001)。Sonoclot指标中C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448,无统计学意义(P=0.269),A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优于随机猜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0.001)。同时,纤维蛋白原、血小板以及PF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5(P<0.001),预测准确度较差,经转化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0.870、0.712(P<0.001)。ACT联合CR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变量CR无统计学意义(P=0.420),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3.197+0.022ACT)/1+exp(-3.197+0.022ACT),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12.538(P=0.129),模型拟合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P<0.001);ACT联合CR、PF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2.810+0.023ACT-0.041CR-0.804PF)/1+exp(-2.810+0.023ACT-0.041CR-0.804PF).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5.903(P=0.658),模型拟合较好。联合ACT、CR以及PF后曲线下面积达到0.846(P<0.001)。与传统的凝血指标相比,ACT诊断的敏感度仅为63.3%,低于传统的凝血指标,但特异度达到88.9%,联合ACT、CR、PF后,特异度为87.8%,敏感度上升至84.9%。与DIC早期及中期相比,后期(12小时后)APTT、PT、D-二聚体以及INR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超过0.8(P<0.001),而ACT曲线下面积仅为0.733。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R以及PF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5(P<0.001),预测准确度较差,经转化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4、0.907、0.688、0.826(P<0.001)。ACT联合CR、ACT联合CR,PF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变量CR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33、0.058)。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0.856+0.006ACT)/1+exp(-0.856+0.006ACT),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5.208(P=0.735),模型拟合较好。ACT联合CR、PF预测概率模型为:P=exp(1.145+0.003ACT-0.979PF)/1+exp(1.145+0.003ACT-0.979PF),模型拟合度检验卡方为1.964(P=0.982),拟合较好。ROC结果显示当ACT联合CR及PF后,曲线面积达到0.839(P<0.001),尽管诊断的特异性(72.5%)小于传统的凝血指标,但敏感性(85.2%)达到最高,优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结论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作为一种即时凝血功能监测仪器,能够对临床工作中并发DIC的患者发生的出凝血功能障碍做出判断。在显性DIC患者中,Sonoclot分析仪较传统的凝血实验更能准确的诊断启动后并进入消耗性低凝期的DIC患者。随着DIC病程的进展,联合Sonoclot指标诊断的综合效能均优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由于Sonoclot分析仪具有快速、全面、耗材低等优点,可考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作为DIC诊断的常规手段。第二部分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判断价值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调查试验设计。以ISTH评分标准确诊的显性DIC(ISTH评分≥5分)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及凝血功能指标、Sonoclot各项指标,并随访患者预后,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传统的凝血指标(PT、APTT、IN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计数)、Sonoclot指标(ACT,CR、PF)、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是否具有DIC临床症状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等探讨Sonoclot指标对DIC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共237例患者纳入研究。①一般情况:平均年龄为51.7±17.6岁,其中男性176例(74.2%),女性61例(25.8%),死亡91例(38.4%),存活146例(61.6%),出现器官功能不全103例(43.5%),具有DIC临床症状的患者有13例(5.4%)。②组间比较,描述哪些指标可能对预后判断有价值: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971和0.088)。死亡组患者出现DIC临床表现比例、合并MODS比例、ISTH评分以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均P<0.05),出现DIC临床表现比例分别为13.6%、0.1%,合并MODS比例分别59%、34.2%,ISTH评分分别为6(5,8)分、5(5,8)分,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5.9±6.3分、24.1±5.7分。在凝血相关指标中,两组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6471.5±2565.9ng/L,5511.6±2778.3ng/L,死亡组中较生存组明显升高(P=0.008)=ACT分别为289.5±200.5秒、194.6±126.8秒,PF分别为1.2±0.9、1.6±1.2,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ACT明显延长,PF明显缩短(均P<0.05);③相关性分析,何种因素影响预后?以“0”表示存活,“1”表示死亡,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拟合模型的卡方值为39.999(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合并DIC临床症状、APACHEⅡ评分、ISTH评分、ACT以及PF是DIC患者重要的死亡风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509、1.042、1.422、1.002、0.761(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异常Sonoclot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在237例患者中,7例患者ACT、CR、PF均正常,均存活(100%)。78例患者有一项指标异常,67例患者存活(85.9%);102例患者有2项指标异常,59例存活(57.8%);50例患者ACT、CR、PF均异常,20例存活(4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仅一项指标异常的患者预后较好(均P<0.05),两项指标异常的患者与三项指标异常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进一步分析,根据ACT、CR及PF的正常范围,分为ACT延长组(ACT>195秒)及缩短组(ACT<119秒),CR延长组(CR>23Sig/min)及缩短组(CR<7Sig/min),PF缩短组(PF<1.5),分析不同变量的30天生存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CR指标异常时的生存率与CR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ACT正常组相比,ACT及PF异常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指标正常组(均P<0.05),ACT缩短组与延长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13)。以非参数法构建不同时间段的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各凝血指标在不同的时间段诊断DIC的ROC曲线下面积,并计算不同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显示: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A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3,0.601,0.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ACT敏感度为69.2%,ISTH评分特异度为87.7%,但敏感度较差,仅为28.6%。APACHEⅡ评分特异度(80.1%)低于ISTH,但敏感度较低仅为40.7%。P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420(P=0.039),预测死亡的准确度较差,经转化后ROC曲线下面积为0.580(P=0.039)。以“0”表示存活,“1”表示死亡,将ACT联合PF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度较差(P=0.007)。当ACT联合PF.ISTH时,结果显示PF无统计学意义(P=0.110),预测概率模型:P=exp(-3.918+0.004ACT+0.502ISTH),该拟合模型的卡方值为14.590(P=0.068),拟合度尚可。通过计算联合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CT联合PF、ISTH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717,预测的特异性(78.1%)尽管小于ISTH评分,但是敏感性上升至为64.8%。结论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作为一种即时凝血功能监测仪器可以有效的评估DIC的严重程度及预后,随着ACT延长,PF缩短,DIC患者死亡风险也随之增加。通过联合Sonoclot指标与ISTH评分,可以有效弥补ISTH评分在DIC预后评价中的不足,综合预测效能优于APACHEⅡ评分及ISTH评分。由于Sonoclot仪器量化指标易于获得,能够全面反映凝血阶段的整个过程,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预测DI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工具。第三部分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指导治疗作用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ISTH评分标准确诊并具有替代及抗凝治疗指针的显性DIC(ISTH评分≥5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21例)与Sonoclot治疗组(n=116例),对照组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标准委员会(ISTH)2009年DIC的治疗指南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确定治疗方案;Sonoclot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结合Sonoclot量化指标确定治疗方案。观察传统凝血指标指导治疗与Sonoclot凝血分析仪指导治疗对患者替代治疗的种类、剂量及替代治疗时间、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37例患者,研究过程中无剔除以及退出者。①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PACHEⅡ评分以及ISTH评分、肾脏替代患者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Sonoclot组患者治疗前传统凝血指标(APTT、PT、INR、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Sonoclot仪器指标(ACT,CR、PF)、临床表现为出血、紫癜或肢端出血的患者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②两组之间抗凝治疗效果比较:Sonoclot组使用肝素比例为38/116(32.76%)高于对照组比较(23/121,19.01%),有统计学差异(P=0.018)。两组肝素使用的时间分别为11.0±7.2天、5.2±3.4天,肝素用量分别为65739.1±43322.5U、31263.2±20222.7U,与对照组相比,Sonoclot组患者肝素抗凝时间明显缩短,肝素用量显著减少(P均为0.001)。对照组中有10例(43.4%)患者出现局部出血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组(5例,13.1%)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两组患者均未使用鱼精蛋白。在肾脏替代治疗中抗凝比较结果显示,纳入本部分研究的患者中,共有116例患者行CRRT治疗,其中50例患者行肝素抗凝治疗,对照组20例(36.3%),Sonoclot组30例(49.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64)。两组肝素使用的时间分别为11.5±7.5天、4.9±3.6天,肝素用量分别为69000.0±45257.2U、294000.0±21393.8U,与对照组相比,Sonoclot组患者抗凝时间明显缩短,用量显著减少(P均为0.001)。对照组中有7例(35%)患者出现局部出血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组(3例,10%)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两组患者均未使用鱼精蛋白。两组之间替代治疗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用量分别为:(1760±1757.1ml,1104.6±762.7m1).(44.2±50.9u,25.7±15.1u).(42.4±36.6u,29.9±24.3u),与对照组相比,Sonoclot组患者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的用量显著减少(P均<0.05),红细胞悬液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替代治疗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06)。患者DIC症状的改善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76)。与对照组相比,Sonoclot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0(1,124)天,9(1,213)天,P=0.009)),ICU内死亡率明显下降(22.4%,12.4%,P=0.02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onoclot分析仪指导的替代和抗凝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了30天生存时间(P=0.001)。结论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作为一种即时凝血功能监测仪器较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能更精确对血液制品成分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数量的控制,减少了替代治疗的数量和时间。同时,它还有效指导抗凝治疗,显著降低抗凝治疗致出血的风险,降低DIC患者死亡率。
【作者】万鹏;
【导师】苏磊;
【作者基本信息】南方医科大学,急诊医学,2014,博士
【关键词】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显性DIC;ACT;血小板功能;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预后;抗凝治疗;替代治疗;个体化;肝素;

【参考文献】
[1]伊春海.制膜湿度和温度对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天津大学,化学工程,2004,硕士.
[2]王健,张晓媛.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135-140.
[3]刘娜.《双凤奇缘》研究[D].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4,硕士.
[4]李泽荃.基于关键块体理论的节理岩体开挖概率稳定分析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2014,博士.
[5]夏永发.山东省饮用水生产企业节水潜力与产水率分析及预测研究[D].山东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6]史秋平.大五人格与小学教师应对方式的研究[D].河北大学,教育管理,2013,硕士.
[7]项金霞.油菜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响应低磷胁迫根系形态QTL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2014,硕士.
[8]王萌.沸石的改性及其对氨氮与重金属的吸附研究[D].吉林大学,环境科学,2013,硕士.
[9]黎小伟.移动互联网时代小米手机竞争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10]蔺瑶.双酚A遗传毒性研究[D].苏州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2013,硕士.
[11]黄燕亭.铂基整体式催化剂在甲醛催化净化装置中的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2014,硕士.
[12]刘心报.GDSS环境下的群体推理方法及群体层次分析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
[13]程佳铭.教师备课与学生学业成就以及教学实践、教师学习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2013,硕士.
[14]曾鹤.仿人机器人的步态规划和步行控制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15]郑震云.动力子结构试验算子分解法和等效力控制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2014,硕士.
[16]张金花.声门型喉癌喉功能保全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肿瘤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7]吕超群,田汉勤,黄耀.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增加的生态效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7,02:205-218.
[18]蒋小强.荷斯坦牛Hsp70-1和Hsp32基因SNP位点与生产性能及乳腺炎抗性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2012,硕士.
[19]刘小花.月经病实寒症患者卵巢子宫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硕士.
[20]常松超.补脑膏对血管性非痴呆的认知功能障碍(VCIND)疗效的临床研究[D].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硕士.
[21]宋丁.药物性亚冬眠对大鼠急性脑梗塞的影响[D].郑州大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2013,硕士.
[22]高荣华.从“自然人”到“道德公民”[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思想政治教育,2013,硕士.
[23]裴鑫.论“双重乐感”在新疆少儿钢琴音乐教育的借鉴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2013,硕士.
[24]朱虹.从电影梦到体育梦[D].河北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014,硕士.
[25]代亚涛.嵌入衍生工具的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会计学,2013,硕士.
[26]杨泽民,陈莉.数据挖掘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06:62-65.
[27]胡浩然.面向智能家居的无线网络协议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工程,2012,硕士.
[28]于佳慧.少儿图书的互动性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设计艺术学,2013,硕士.
[29]魏雪婷.海陆联运下可折叠集装箱配置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硕士.
[30]王凯旋,王雨,张琳,崔江余,宋桂杰.地铁区间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04:92-97.
[31]吕成祯,钟蓉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1:102-105.
[32]元林,李美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的困境与破解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6:80-84.
[33]谷丰,周楹君,何玉庆,韩建达.非线性卡尔曼滤波方法的实验比较[J].控制与决策,2014,08:1387-1393.
[34]庞炜.Implications of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D].安徽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4,硕士.
[35]卢珊珊.纳米山药多糖结肠靶向胶囊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抗衰老活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药剂学,2014,硕士.
[36]谭婷薇.浅谈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D].沈阳师范大学,美术教育,2014,硕士.
[37]王宇红,黄德先,高东杰,金以慧.预测控制可行性与约束优先级的混杂处理[J].控制与决策,2004,08:847-851.
[38]毛羽.现代小说中的绘画因素[D].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2,硕士.
[39]张文慧.新乡市区电影院经营状况研究[D].西南大学,电影学,2013,硕士.
[40]聂勇.主管支持感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研究:内部人身份认知的中介作用[D].广东财经大学,企业管理,2014,硕士.
[41]马青云.医药文献的知识地图构建研究与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3,硕士.
[42]胡丹.清肠健脾愈疡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MIF、MPO及IL-6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内科学,2012,硕士.
[43]山文斌.有序介孔炭基固体酸的制备及其催化双酚A合成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44]田昌勇.基于双环耦合全光缓存器和SBS慢光的多波长信号缓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45]段懿庭.霍州市现存古戏台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2014,硕士.
[46]余俊毅.论行政类事业单位的法律规制[D].暨南大学,法律,2013,硕士.
[47]萧盈盈.《汉语教学直通车》语法部分研究[D].中山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12,硕士.
[48]陈文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圣玛丽大学孔子学院夏令营课程设计[D].厦门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4,硕士.
[49]孙艳.休闲度假酒店陈设设计中的自然风格的营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位),2014,硕士.
[50]彭英才,蒋冰,陈乙豪,沈波,马蕾.一维纳米结构太阳电池及其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329-336.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