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37的水平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研究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IL-37的水平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20-12-27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1963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目的:IL-37是一种新型的抗炎症因子,能限制感染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从而避免组织过度损伤。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替比夫定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IL-37的浓度变化,并且与肝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IL-37在乙肝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从40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25例丙肝自愈患者(SR-HCV)和30例健康对照者(HC)的静脉中抽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各组血清中IL-37的水平。采用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法(CBA)检测各组血清中IL-2和IL-10的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和HCVRNA;采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HBsAg、HBeAg、HBsAb、HBeAb;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和AST。结果:CHB患者:1、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IL-37的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1);病毒定量较高的患者血清中IL-37的浓度较高(P<0.05),但是IL-37的血清浓度与病毒定量之间没有相关性;2、替比夫定治疗24周和48周后,HBeAg转阴的患者血清中IL-37的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46,P<0.0001);但HBeAg转阴患者的HBsAg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3、ALT、AST异常的患者血清中IL-37的浓度明显高于ALT、AST正常的患者(P<0.0001);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和IL-10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1);替比夫定治疗48周后,IL-2的浓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01),但IL-10没有明显变化;5、患者血清IL-37的浓度与ALT呈正相关,患者血清IL-2的浓度与AST呈负相关。CHC患者:1、慢性丙型肝炎和丙肝自愈患者血清中IL-37的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2、ALT、AST异常的患者血清中IL-37的浓度明显高于ALT、AST正常的患者(P=0.0379,P=0.0453);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和IL-10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1);丙肝自愈患者血清中IL-2和IL-10的浓度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1、HBV的感染过程可能上调了IL-37的表达,替比夫定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影响了IL-37的表达;2、替比夫定治疗后,IL-37可能参与了HBeAg血清学转换介导的免疫反应。3、IL-37的水平可能反映了肝脏炎症损伤的程度。4、未来IL-37可能成为HBV感染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李聪;
【导师】姜艳芳;
【作者基本信息】吉林大学,内科学,2014,硕士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白细胞介素-37;替比夫定;谷丙转氨酶;HBeAg血清学转换;

【参考文献】
[1]郭茂平.二维超声与弹性成像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013,硕士.
[2]卢甜.伏拉斯基拉夫·佐罗塔耶夫第一《儿童组曲》作品分析研究及演奏技巧的探索[D].西安音乐学院,手风琴演奏,2014,硕士.
[3]朱周记.高科物业管理项目业主满意度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项目管理,2013,硕士.
[4]文涛.知识型员工的人格特征与激励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04,硕士.
[5]鲁滕.原因自由行为之可罚性基础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学位),2012,硕士.
[6]官笑梅.完全经口腔前庭内镜甲状腺切除术病例报道并现状分析[D].中南大学,临床医学,2014,博士.
[7]李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保持控制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8]白帆.硅纳米线阵列的可控制备及新型异质结太阳电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9]袁宝国.聚苯胺/石墨烯型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10]王健.碳纳米纤维改性碳纤维多尺度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2013,硕士.
[11]王迪.玉米大斑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StNPS6基因的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植物病理学,2014,硕士.
[12]雷桂榕.畲歌演唱的特色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艺术,2004,硕士.
[13]邓霄.ZnO纳米线阵列的可控制备及气敏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电路与系统,2014,博士.
[14]卢旺,许占文.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01:61-64+68.
[15]马军.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D].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学位),2012,硕士.
[16]王本琢.“817”种鸡新城疫患病鸡群种蛋品质及带毒状况的研究[D].吉林大学,兽医,2012,硕士.
[17]谢易.顺应论视角下英语双关语的语用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硕士.
[18]栗志意,张卫强,何亮,刘加.基于核函数的IVEC-SVM说话人识别系统研究[J].自动化学报,2014,04:780-784.
[19]马亚伦 王本伦樊文伟.潜江国际甲壳素会议成果丰硕[N].湖北日报,2010-11-09015.
[20]冯春娥.基于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的投资者情绪与股价波动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学,2014,硕士.
[21]KadeerLuqmaanFarsheed.研究三种降糖方案进行短期强化血糖控制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及抵抗素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内分泌科,2012,硕士.
[22]陈海南.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学位),2013,硕士.
[23]严校平.基于染料电聚合修饰的青霉素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发酵工程,2012,硕士.
[24]王波.治伤巴布剂对炎性疼痛大鼠模型行为学及其背根神经节Nav1.7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25]张志亚.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2013,硕士.
[26]戴志勇.铝合金熔体中气泡行为的同步辐射成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27]柯慧.汽车电子传输线串扰预估计研究[D].吉林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014,硕士.
[28]许丹,李翔,汪小帆.局域世界复杂网络中的病毒传播及其免疫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6,07:817-820.
[29]张灵.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4,硕士.
[30]胡文梅,周强,孙坤程,何飞雄,卞军.EDA-GO/CPE/P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弹性体,2015,02:21-26+43.
[31]查庆才.济南市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出口竞争力分析与竞争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企业管理,2012,硕士.
[32]郭丽丽.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在西方的历史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014,硕士.
[33]邱银锋.扩散式旋风除尘器(CFD)数值模拟[D].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2011,硕士.
[34]王聪.外加纵向磁场作用下TIG焊熔池温度场和流动的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14,硕士.
[35]戚嘉妮.银纳米颗粒复合稀土离子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物理化学,2014,硕士.
[36]李宝毓.中小学语文朱自清散文文本的多元解读及其实践策略[D].赣南师范学院,学科教学,2014,硕士.
[37]王林伟.形状记忆合金对钢筋混凝土梁驱动效应的ANSYS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2004,硕士.
[38]蔡劲松.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2004,硕士.
[39]谢红.房屋套内面积测量仪的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4,硕士.
[40]和雨佳.基于LTE高速环境下无线信道测量和建模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41]黄炳林.热成形模具磨损行为数值分析及模具寿命预测[D].吉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14,硕士.
[42]何伟.食物蛋白稳定化口服纳米给药系统及其“固态化”[D].复旦大学,药剂学,2012,博士.
[43]王焕文,李京北.非晶材料脉冲磁导率测量方法[J].钢铁研究学报.1993(03)
[44]高璐瑶.安全苛求软件的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2013,硕士.
[45]赵士亮,叶东毅,陈云化.结合粗糙集理论与扩张矩阵理论的数据挖掘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49-52.
[46]杜丽娜.乳腺癌化疗患者应用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的对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2013,硕士.
[47]谭明辉.基于web数据挖掘的个性化搜索引擎的研究与应用[D].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2,硕士.
[48]刘梅.做买卖的游戏——茂业百货利用信息营销系统业务欣欣向荣[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3,32:32.
[49]姜鹏.NURBS曲面间最小距离算法研究及其计算机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数学,2004,硕士.
[50]钟延炯.逆重复m序列及系统辨识[J].自动化学报,1979,02:107-115.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