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及其变量机构研究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及其变量机构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9-14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2396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液压混合动力车辆受其储能元件—蓄能器能量密度的限制,在将发动机的工作点移到sweatline(输出与负载功率相适应的最佳效率点)后,需要实时地用多余的转速补偿扭矩的不足,或用多余的扭矩补偿转速的不足,以避免对蓄能器的过度依赖,这就要求用于转速、扭矩互为转换的变量泵/马达,在正常转速低扭矩,或正常扭矩低转速的极端工况下,仍然具有很高的效率。2004年苏格兰的Artimis公司数字变量泵DDP(DigitalDisplacementPump)的开发成功,在全世界液压界掀起了一股“数字变量热”。液压界惯性地认为,变量泵/马达很快就能象数字变量泵一样,在10%的转速或10%的扭矩下,仍然能维持80%以上的高效率。但九年过去了,还没有一家公司能有效地解决高速开关阀由于非平衡切换过程形成的节流压差气蚀,从而对柱塞造成严重损伤的问题,研究工作纷纷陷入停滞。作者的导师作为数字变量液压的前身——对液压源实现整体数字变量的“开关液压源”技术的创始人,一贯不认同采用电控方法补偿液压元件内部缺陷的方法,因为电控无法严格保证液压元件在压力平衡的那一刻动作。只要节流压差超过下游压力的3倍,气蚀就不可避免,从而产生较大的压力冲击,大幅度降低了元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元件寿命极短。因此,作者2008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访问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出了轴向柱塞马达阀配流变量控制原理,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成功地将该原理应用于斜轴式定量柱塞液压马达,深入地研究了这种开关变量控制机构消除开关过程压力冲击、降低节流损耗、降低泄漏损耗、以及提供再生制动工况能力的方法,为提升变量泵/马达低速小排量工况的效率、阀配流柱塞泵/马达的可靠性、耐久性、可维修性另辟了一条捷径。论文原创了“轴向柱塞马达阀配流变量机构”,把“开关液压源”中“纯机液、低压差、主动关、被动开”的理念,以及径向柱塞泵的电控数字变量驱动机构,应用到阀配流变量机构中,提出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新结构:用一对高、低压配流阀(纯机液高速开关阀)控制斜轴式轴向柱塞马达的一个柱塞,高、低压配流阀分别控制柱塞腔与高压供油口、低压回油口的油路通断。高、低压配流阀的主级采用锥阀,先导级为滑阀。所有高压配流阀的先导阀芯都像径向柱塞泵的柱塞一样安装到与缸筒同轴同步旋转的先导阀体内,由高压变量驱动环驱动先导阀芯,控制高压先导阀换向的角位置,让超出该角位置的柱塞改从低压油口吸油,把柱塞的这段吸油行程变成了不对外做功的无效行程,从而降低了马达的平均输出扭矩,实现了“阀配流变量”;所有低压配流阀的先导阀芯也同样由另一个低压变量驱动环驱动,控制低压先导阀换向的角位置,让超出该角位置的柱塞改向高压油口排油,把柱塞的这段行程变成了把机械能转化为液压压力能的泵工况,输出与换向角位置相对应的的再生制动扭矩;高压变量驱动环工作时低压变量驱动环全开,即柱塞不向高压油口排油,反之亦然。在实现采用变量驱动环控制高、低压先导阀换向角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正交偏置”式驱动环位置配置方法,在确保马达输出转矩和再生制动扭矩能有效实现“阀配流变量”的基础上,确保了高、低压配流阀初始状态的准确设置。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全文的综述。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从混合动力车辆的传动系统对液压元件的极端要求、电控数字变量技术的前身——对液压源实现整体数字变量的“开关液压源”、以及国内外目前针对液压马达内每个柱塞实施数字变量受阻三个方面,剖析了现有数字变量技术在可靠性、耐久性、可维修性等方面普遍薄弱,无法在工业界应用的根结在于,虽然数字变量技术在原理上可行,但在开关过程压力冲击、节流损耗、泄漏损耗、以及再生制动工况效率低下四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再次证明了作者的导师一贯坚持的“不要试图采用电控方法补偿液压元件内部缺陷,因为电控无法严格保证液压元件在压力平衡的那一刻动作”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第二章提出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整体结构。首先分析了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传动系统对马达在极端工况下(输出转速达到额定值但输出扭矩仅为额定值的10%,或者输出扭矩达到额定值但输出转速仅为额定值的10%),仍然需要达到较高效率的要求。为此创造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概念和结构,提出了相应的高、低压配流阀组结构,通过简单的“变量驱动环”的偏置,就可以实现马达输出扭矩和再生制动扭矩的“阀配流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交偏置”的变量变量驱动环位置配置方法,在确保马达输出扭矩和再生制动扭矩能有效实现“阀配流变量”的基础上,确保了高、低压配流阀初始状态的准确设置。最后建立了该马达单个柱塞和7个柱塞联合的仿真模型,开发了该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原理样机,搭建了样机试验系统。阀配流机构是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实现“阀配流变量”的核心。第三章提出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阀配流机构,分析了其静态变量特性。首先分析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对其高、低压配流阀流量、频响接近极限的严格要求,据此提出了高、低压配流阀的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马达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在高、低压配流阀控制下形成的六个工作状态,证明了“正交偏置”式的变量配流机构,在静态上可以实现马达输出扭矩和再生制动扭矩的“阀配流变量”。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电控“数字液压”与“高速开关液压”类似,不被很多专家学者和工业界看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严格保证液压元件在压力平衡的那一刻动作。只要节流压差超过下游压力的3倍,气蚀就不可避免,从而产生较大的压力冲击,大幅降低了元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元件寿命极短。为此,第四章专门分析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高、低压配流阀切换过程的压力平衡问题,对马达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在高、低压配流阀控制下形成的六个工作状态,逐个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所有这些高、低压配流阀,无论是主阀还是先导阀,无论在哪一个工作状态,都是“严格地在阀口压力平衡的那一刻动作”。在此基础上,对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在启动、制动和换向三个极端工况下的动态特性也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电控“数字液压”不被很多专家学者和工业界看好的第二大原因,就是在高速开关阀开关的动态过程中,会产生很大节流损耗,甚至超过了通过变量节省下来的能量;另外,在高速开关过程中,稳态液动力和瞬态液动力也变得不可忽略,进一步延长了开关过程的时间,增加了节流损耗。为此,第五章专门分析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动态特性,特别是稳态液动力和瞬态液动力对开关过程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马达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在高、低压配流阀控制下形成的六个工作状态,逐个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所有这些高、低压配流阀,无论是主阀还是先导阀,无论在哪一个工作状态,其节流损耗都非常低。最后通过仿真加以验证。电控“数字液压”不被很多专家学者和工业界看好的第三大原因,就是元件内部的零件数量非常多,而且很多都是在高速相对运动的,不平衡液压力又会随着变量比的变化而变动,因而产生了很大泄漏损耗,甚至还会带来机械摩擦。作者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了论文前几章的研究工作,由于在这些高速高压的相对运动面上存在大量的泄漏和摩擦,导致实验研究工作无法开展下去,才又重新研究了一轮。为此,第六章专门针对这些高压高速的相对旋转面,特别是配流盘位置,提出了基于圆盘缝隙前置阻尼的中心通流式静压推力轴承结构,应用在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中心旋转部分,替代常规轴向柱塞泵或柱塞马达的剩余压紧力配合方法,将所有高压高速相对运动面的泄漏损耗都降到较低水平。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传动系统对变量泵/马达提出了“正反转效率基本相等”的要求,即要求变量泵/马达在再生制动工况下的效率与正向驱动时基本相等。为此,第七章专门分析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工作在再生制动工况下的静、动态特性。证明了该变量泵/马达对再生制动过程的变量控制性能,无论是在静态方面还是动态方面,都与正向驱动时基本相等。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第八章总结全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李林;
【导师】顾临怡;李世伦;
【作者基本信息】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2014,博士
【关键词】变量柱塞马达;阀配流;纯机液驱动;正交偏置;压力冲击;节流损耗;压紧力变化;再生制动;

【参考文献】
[1]周丽青.蒙古族宫廷器乐曲阿斯尔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艺术学,2013,硕士.
[2]崇斯源.政策进入法律的技术分析[D].苏州大学,法学理论,2014,硕士.
[3]张学成.白居易矛盾心态简论[D].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4,硕士.
[4]崔蕊.两类随机微分方程在图像复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14,硕士.
[5]李琼艳.平面广告中图形语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设计学,2013,硕士.
[6]张力夕.戏剧翻译中的规范[D].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4,硕士.
[7]王泼.现代交换技术的发展[J].中兴新通讯.2000(01)
[8]赵海敏.~(99)Tc-MDP SPECT/CT扫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及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D].山东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2014,博士.
[9]刘建辉.嵌入式Linux环境下基于OpenCV的人脸检测跟踪系统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014,硕士.
[10]王嘉麟,王全山,马恩甲,秦乃纯.特大型5000m~3液氨球罐焊后整体热处理技术[J].钢结构.1995(02)
[11]王辉.基于代表示例选择与SVDD的多示例学习算法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3,硕士.
[12]戴云.张培宇主任中医治疗甲状腺癌的经验总结[D].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2014,硕士.
[13]姜枫.新课程标准下“交互式”高中英语作业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4]沈青.基于ITIL的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2013,硕士.
[15]李庆欢.基于HTCPN的区域控制器列车追踪的建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014,硕士.
[16]丁会敏.Adomain分解下Black-Scholes方程数值解问题的研究[D].重庆大学,应用数学,2014,硕士.
[17]方静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IL-101在荧光分析法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药物分析学,2014,硕士.
[18]王伟.降压药物对未成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D].苏州大学,心内科,2003,硕士.
[19]王杨.多维语境中的语用连贯研究及其在翻译与教学中的应用[D].西北民族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2,硕士.
[20]顾浩.中国金融企业信息化任重道远[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40-42.
[21]王斌.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区域经济,2013,硕士.
[22]李珊.基于企业文化的绩效管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23]张宇.论公众人物公开权的民法保护[D].长春工业大学,民商法学,2013,硕士.
[24]张莉华.JC医疗器械销售公司营销战略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25]梁晓卉.“X死也Y”句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硕士.
[26]刘志文,刘明波.基于Ward等值的多区域无功优化分解协调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4:63-69.
[27]任琳琳.流式影像术在黄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环境工程,2013,硕士.
[28]李环宇.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专业学位),2013,硕士.
[29]任丹.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2012,硕士.
[30]周莹莹.“省直管县”下政府层级间财政资源分配的博弈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财政学,2014,硕士.
[31]杨迪.吉林省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公共服务研究[D].吉林大学,人口学,2014,硕士.
[32]张坤.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有效性研究[D].河北大学,金融学,2014,硕士.
[33]吴中友.管材矫直机液压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东北大学,机械电子工程,2010,硕士.
[34]张晓翊.企业信息检索浅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06:51-53.
[35]陈怡.培训师职业认同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2013,硕士.
[36]彭小敏.淀粉接枝乙烯类单体的合成与表征[D].广西大学,化学工艺,2004,硕士.
[37]万苹.新疆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D].新疆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2013,硕士.
[38]韩笑.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中英商业广告双关语的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硕士.
[39]杨博思.碳氢分子的飞秒激光远程探测研究[D].吉林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14,硕士.
[40]阳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2004,硕士.
[41]王德发,丁洪发.串联混合型有源滤波器的建模及控制策略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20:70-74.
[42]孟庆华.基于小波免疫的车辆在线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
[43]张旭.基于BP神经网络和模态曲率法的拱桥损伤识别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013,硕士.
[44]韩久学.基于Linux的分布式智能邮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4,硕士.
[45]田俊明.论我国职务犯罪侦查中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D].华中科技大学,法学,2013,硕士.
[46]葛启斌.违反行政程序表现形态及法律后果之比较分析[D].苏州大学,法律,2003,硕士.
[47]梁帅.辽宁省岫玉资源研究与评价[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2012,硕士.
[48]杨扬.宁波HJ大酒店营销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4,硕士.
[49]戴先中,何丹,张腾,肖仁良.非线性MIMO系统线性化解耦的一种新方法(Ⅰ)——连续时间系统[J].控制与决策,1999,05:403-406.
[50]田慧欣a,b,李坤c,孟博a.一种用于软测量建模的增量学习集成算法[J].控制与决策.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