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安徽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22-07-15 分类:硕士论文 喜欢:1673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城镇化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历史过程,也是近现代以来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跟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城镇化的发展影响着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也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很好的积累资本、集聚经济要素以及最佳劳动分工等等,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中也就包括了资本的积累、集聚经济以及劳动分工等,所以可以说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大势所趋之下,城镇化也就名副其实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以及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最持久、最强大的内生动力,所以城镇化发展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总体思路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在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同时,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然后让农民能够在城镇里幸福的生活,现代农业也同样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已经无法阻挡城镇化的步伐。十六大、十七大以及十八大都明确提出了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步伐的口号。安徽省作为中部六省之一,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仅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镇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安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对于安徽省经济增长以及社会进步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意义深远。本文首先综述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然后在分析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安徽省及各市地区城镇化以及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先是对安徽省全省城镇化以及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定性的分析,然后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分析手段,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扩展生产函数模型,深入探讨了安徽省及安徽省各市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得到了这样一种结论,安徽省经济增长能够很好的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然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并没有相应的那么显著,或者可以说,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体现出来。通过分析发现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互动作用。通过分析又发现,由于城市的地理位置等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城镇化水平越高,那么它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应也就越高,通过分析发现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己经表现出了这种现象,可是对于安徽省大多数地区而言,虽然说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正相关,但是系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在这些地区中,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经济增长较多的还是依靠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所以,为了让安徽省经济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城镇化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安徽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能够很好的发挥相互促进作用,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措施。
【作者】米冬冬;
【导师】杨俊龙;
【作者基本信息】安徽大学,应用统计,2014,硕士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许海丽.基于OpenCV的SMT纠偏贴片视觉系统的研究[D].苏州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13,硕士.
[2]诸键,苏宏业,于军,胡协和,荣冈.工业电加热炉时滞状态空间模型的辨识[J].控制与决策,1994,01:74-77.
[3]金品凤.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13,硕士.
[4]上官瑞春.基于chirp扩频技术的雷达通信一体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2,硕士.
[5]李林.既有铁路下软弱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加固方案[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03)
[6]黄舒扬.关中—天水经济区基于经济活动的交通需求研究[D].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7]宋芙蕊.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鲁东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8]陈冠宇,袁建锋,吴绵斌,林建平,杨立荣.以甘油为碳源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产环氧化物水解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4,03:600-605.
[9]颜吾佴.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8-11.
[10]王太芳.武汉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2013,硕士.
[11]卢威.华北油田公司勘探生产ERP项目实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工商管理,2012,硕士.
[12]张量.复射影空间中的全实伪脐子流形[D].安徽师范大学,基础数学,2004,硕士.
[13]甘俊民,曹熙纯.常减压塔的不锈钢衬里及其施工方法[J].石油化工设备.1992(06)
[14]庄飞能.当代中国乡村社会个体化与乡土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社会学,2014,硕士.
[15]由佳欣.非线性永磁体分布参数模型及其在桥式磁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16]吴涛,于兴博,鞠爱霞.中医药标本馆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构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1:167.
[17]李宝玲.基于ITIL的SOC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3,硕士.
[18]张克臣.基于分布式缓存的花旗数据服务系统开发[D].复旦大学,软件工程,2012,硕士.
[19]桂洁.从血辨证论治银屑病95例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2013,硕士.
[20]孙立艳.桑菊感冒片生产工艺改进[D].天津大学,制药工程,2013,硕士.
[21]王霄冰.中国地方性证券业协会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2013,硕士.
[22]陈黎.鄂西北白及产地适宜性与品质评价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4,博士.
[23]仝洋.论保险法中的如实告知义务与不可抗辩条款[D].山东大学,法律(专业学位),2012,硕士.
[24]胡文峰.钴铂合金团簇的结构和电磁性质研究[D].西南大学,理论物理,2014,硕士.
[25]孔亚楠.益生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连续传代4000代稳定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2013,硕士.
[26]郁屏.知识员工生产率实现过程中的博弈分析及对策[D].东华大学,企业管理,2004,硕士.
[27]孙洋洋,杨茜怡,吕春芳.磁性氧化石墨烯/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J].应用化工,2014,10:1771-1774.
[28]刘超,蒋东翔,谢小荣,洪良友.次同步振荡引起的发电机组轴系疲劳损伤[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5:19-22+84.
[29]王慧敏.线性调频在水声通信与组网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4,硕士.
[30]段卫星,邸志欣,张庆淮,刘斌,徐锦玺,余志和.SK地区目标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技术及应用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02:117-121+220-105.
[31]毕英琦.自身心理学视域下奶娃的成长[D].黑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3,硕士.
[32]帕曲.《大乘起信论》人生哲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伦理学,2013,硕士.
[33]李保前.面向持续集成的并行和分布式构建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软件工程,2012,硕士.
[34]孙立民.从晚明到五四:中华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情”变[D].淮北师范大学,文艺学,2014,硕士.
[35]底青云,MartynUnsworth,王妙月.有限元法2.5维CSAMT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02:317-324.
[36]韩文娇.英汉交传中句子逻辑的把握[D].河北师范大学,翻译,2013,硕士.
[37]王尚平.救世与乐志的彷徨[D].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2013,硕士.
[38]冯俊亮.第四系巨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联合推断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2013,硕士.
[39]李柳慧.环氧树脂阻燃潜伏型固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工程,2012,硕士.
[40]杜津媛.基于数据挖掘的个性化portal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
[41]柴昦.城市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2013,硕士.
[42]肖福兵,杨欣,田锐,张瑞莲,梅琼之,吴朝阳.基于石墨烯-海藻酸钠复合材料的辣根过氧化物酶传感器研究[J].化学传感器,2014,01:57-63.
[43]唐嘉.大陆与台湾绘本艺术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2013,硕士.
[44]马冰星.网络舆论引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45]蒋素红.基于WebGIS的人员定位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2013,硕士.
[46]李洋.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动态助词研究[D].鲁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2013,硕士.
[47]邓潮铃.基于焊接残余应力K型插板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结构工程,2014,硕士.
[48]刘家玮.氧化石墨烯和离子液体在蛋白质分离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1.
[49]徐丽凤.咔唑取代多苯基萘化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艺,2013,硕士.
[50]武国卫,刁毅刚,黄菁.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之创新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05,11:31-37.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