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过程及其响应

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过程及其响应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8-13 分类:硕士论文 喜欢:3837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城镇化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空间发展失衡、城乡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渐凸显,城镇化研究逐步转向以谋求区域城镇空间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诉求的新型城镇化研究。城镇化从城镇空间层面向区域城镇群体空间层面的延伸是一个视野不断拓展、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区域尺度研究城镇化空间发展问题,对整合区域空间资源、提升区域战略地位、解决区域内部失衡等问题意义深远。同时,在当前全面推进以各领域协调共进为重要内涵的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区域城镇化空间演变规律,探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响应,对于丰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立足于区域城镇化发展,以“空间”为切入点,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以探索城镇化发展规律、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为目标,按照“格局—过程—机理—响应—路径”的思路,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探索性空间分析、GIS可视化表达、遥感影像解译等多种方法,试图从人地关系角度揭示城镇化发展格局、过程及其内在机制,探究其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反馈响应,进而提出调控路径,试图建立综合性的城镇化空间研究范式以丰富和完善城镇化空间研究框架体系。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城镇化空间格局主要体现为城镇化空间差异和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在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上,需要从省域、市域及县域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全方位审视,以期总结不同尺度下的城镇化发展规律与特征。通过多种统计描述与计量方法,认为陕西城镇化整体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县域城镇化空间聚集趋势逐步显现。在区域城镇空间格局上,需要从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空间分布以及职能解析三个方面进行审视。①城镇等级序列较为完整,城镇规模整体偏小,核心城市首位度较高。②城镇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城镇密度中高南北低、城镇空间布局差异较大、城镇空间关系松散且受核心城市——西安的影响颇大、多个城镇化重点发展区已经形成等特征。③城镇职能结构上,陕西仍以工业为主要职能,建筑、金融不动产、交通运输、商贸信息服务职能不显著;各城市的职能差异较大;根据优势职能的测算结果,将区域内城镇划分为农业型、矿产开发型、工业型、交通主导型、科技型、商贸服务型、文化旅游型、行政中心型以及一般型城镇。(2)建国以来陕西城镇化演化过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城镇化政策驱动时期及市场经济驱动下的城镇化自主发展时期,并以第二个阶段中2000年及以后为时间范围展开后续研究。城镇化空间演变过程仍从城镇化率变化和城镇体系演化两方面展开。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研究应基于不同时期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判别城镇化增长类型,在此基础上探索城镇化率的空间变化规律。根据城镇化增长率,将区域内城镇划分为快速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和缓慢增长型,并得出县域城镇化率不断升高、增长趋于稳定、城镇化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态势逐步显现等结论。区域城镇体系演变从城镇等级规模变化、空间结构演变以及职能结构嬗变三方面展开研究。①综合城镇等级与规模的变化,将城镇等级规模确定为Ⅰ-Ⅴ级:与2000年相比,Ⅰ级城镇仍为西安,Ⅱ级城镇以地级市为主,Ⅲ、Ⅳ级城镇数量显著增多,V级城镇数目大幅减少。②以点—轴开发理论为基础,通过“中心城镇—城镇空间轴带—城镇化重点发展区—城市群”的演化模式,最终形成了“一核多级、两轴两带、一群多区”的区域空间结构。③区域城市职能类型趋于多元化。小城镇职能在数量上体现为农业型城镇有所下降,工商服务型、交通主导型、一般型城镇显著增多;在职能类型空间变化上,体现为城镇职能类型布局分散,规模聚集效益尚未形成,需通过极化与扩散作用改变孤岛式发展格局;在不同区域城镇类型上,关中地区小城镇职能类型趋于多元化,陕北地区矿产开发型、农业型城镇显著增多,陕南地区行政中心型和一般型城镇增多。(3)初步探索出城镇化过程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的演变形成了推动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的机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对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资源环境条件奠定了城镇化的基础空间格局。另一方面,城镇化也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依附于人口聚集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不断向城镇区域聚集,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过程通过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实现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向城镇生活、生产方式转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区域生态环境是一种胁迫作用,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4)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而得出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响应。城镇化的经济响应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上。①经济活动倾向于在市区范围内聚集,且关中地区市区聚集程度高于陕南地区、陕南地区高于陕北地区;②城镇化引起的第三产业的逆向变动强于第一产业的逆向变动,城镇化与第二产业高度正相关;③城镇化引起的第一产业就业的逆向变动强于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正向变动是引起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原因之一,也是第二、三产业就业弹性较大的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响应强度的相对差异,将区域划分为强、较强、中度、较弱以及弱五种响应类型,便于县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城镇化的社会响应主要体现在人口流动、半城镇化和城乡差距上。①区域流动人口规模大幅增长,且陕西属于人口外流省份,经济总量落后、吸引力薄弱是造成人口外流的主要原因;②小城镇半城镇化人口较多使得区域整体半城镇化人口规模较大、比重过高,半城镇化人口的市民化进程缓慢;③城乡收入、设施、生活条件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响应主要体现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水资源短缺、能源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空气质量污染。①耕地数量锐减,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复合生态功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问题较为突出,城市新区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原因;②人口增长带来的用水量剧增以及水体污染共同造成水资源短缺现象;③能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环境污染、地表沉陷、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④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废气和各类烟尘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5)基于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与演变过程,提出区域城镇化空间整合构想,即城镇分等级引导、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及地区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基于城镇化的多维度响应,在经济响应调控上,提出要以提升第三产业为手段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市辖区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县域产业空间集聚,分区域合理引导产业发展等调控路径。在社会响应调控上,提出要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革新户籍管理制度、增强市民化的财政支撑、设定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缩小城乡差距等调控路径。在生态环境响应调控上,提出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托,科学确定城镇适宜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转变规划发展理念,将集约、节约理念深刻融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过程及其响应的系统性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为丰富城镇化质量内涵、构架城镇化空间研究范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实践层面上以城镇化发展格局与过程的深入分析为城镇化空间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城镇化空间响应及其调控路径的探讨拓宽了城镇化推进渠道。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以“格局—过程—机理—响应—路径”为研究思路的城镇化空间研究范式;提出了“中心城镇(点)—城镇空间轴带(线)—城镇化重点发展区(面)—城市群(面)”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建立了城镇化的经济响应系数模型,即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提出了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城镇化发展适宜人口规模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即边际生态净收益为零时所对应的人口规模。
【作者】吕园;
【导师】刘科伟;
【作者基本信息】西北大学,人文地理学,2014,博士
【副题名】以陕西省为例
【关键词】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多维度响应;陕西省;

【参考文献】
[1]王欣.基于教学理论与熵权法的课堂教学质量客观性评价模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13,硕士.
[2]丁燕.基于日本预后风险模型探讨IgA肾病不同中医证候的预后特征[D].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2014,硕士.
[3]刘波.NAFLD细胞模型构建、核酸适配体筛选及靶向药物运输[D].中南大学,临床医学,2014,博士.
[4]李霞.广西船舶过闸费管理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2014,硕士.
[5]巫俊飞.江苏金融发展不平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2012,硕士.
[6]李海峰.论公司司法解散的适用条件[D].浙江大学,民商法学,2012,硕士.
[7]阎君.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8]王永斌.少林寺《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的艺术浅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2014,硕士.
[9]张锐.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013,硕士.
[10]邵世煌.自组织模糊控制器[J].自动化学报,1987,02:149-150.
[11]黄珏.CGF的队形控制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2,硕士.
[12]刘计龙,肖飞,陈伟,杨旭.用于逆变器分布式控制的切换式环网通信与同步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03:89-94.
[13]翟丽媛.我国行政诉讼管辖制度之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诉讼法学,2012,硕士.
[14]李畅,薛唯,韩长峰,钱磊,赵谡玲,喻志农,章婷,王岭雪.ZnO电子传输层对于反型结构聚合物太阳电池光浴效应的影响[J].物理学报.
[15]韩云龙.太原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途径与思考[D].中国农业大学,种植业,2004,硕士.
[16]范炜锋.万有引力搜索算法的分析与改进[D].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4,硕士.
[17]杨健.微型变压吸附制氧装置工艺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化工过程机械,2013,硕士.
[18]王蓓.品牌设计评价方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2013,硕士.
[19]郁琴.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2004,硕士.
[20]王昊.八极拳对中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2012,硕士.
[21]陈彩营.原子层沉积法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
[22]何坤.论我国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D].北京交通大学,2013.
[23]熊强.论广告英语中的词法、句法、修辞和性别歧视特征[D].湖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3,硕士.
[24]夏展.基于WiFi的楼宇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太原科技大学,控制工程,2013,硕士.
[25]王小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小学教育,2014,硕士.
[26]徐德龙,刘克成,邵必林,高战军,肖飚.建立适应中国市场经济的高等工程教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07)
[27]占涛.系统视角下家电企业财务危机形成机理与预警研究[D].上海大学,会计学,2014,硕士.
[28]马哲光.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金融学,2014,硕士.
[29]王新.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科学消费观研究[D].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硕士.
[30]李倩.基于边缘特征的行人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11,硕士.
[31]张玉芳.耐电解质增稠剂的合成与性能[D].苏州大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2014,硕士.
[32]王梦.《药师经》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2014,硕士.
[33]陈佳.合作学习在高职高专学生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湖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2,硕士.
[34]王奇悦.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及防范研究[D].黑龙江大学,企业管理,2013,硕士.
[35]郗凤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D].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013,硕士.
[36]陈莉,钟麦英.奇异模糊系统基于等价空间的故障检测[J].控制与决策,2011,02:182-186.
[37]孙长军,张顶立.CRD法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线施工沉降控制技术[J].市政技术,2015,02:97-101.
[38]王光勇.磁性竹叶黄酮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2012,硕士.
[39]袁丹.新疆高校留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13,硕士.
[40]徐海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的外语课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14,硕士.
[41]张翔,肖小玲,徐光祐.基于最大熵估计的支持向量机概率建模[J].控制与决策,2006,07:767-770.
[42]刘艳.论摇篮网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广告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43]周义军,李喜瑞.敏感角度弹性阻抗在流体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05:710-713+792+620.
[44]陈勇铭.针织提花袜品三维仿真系统的研究[D].东华大学,纺织工程,2013,硕士.
[45]刘红艳.读者意识培养对中国大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影响[D].兰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硕士.
[46]王新文.K线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回顾性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外科学,2014,硕士.
[47]江文奇.三角模糊数型多准则群决策的VIKOR扩展方法[J].控制与决策.
[48]梁博文.PE合伙人跟投行为法律问题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商法学,2014,硕士.
[49]易林.螺旋型旋风分离器的数值模拟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5.
[50]孙若梅.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现路径[D].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博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