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叶根提取物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红背叶根提取物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11-26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575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研究背景: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和发病率高等特点。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流行区域包括亚洲、南太平洋、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中东、亚撒哈拉非洲和北极圈的土著。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至2004年全球HBV慢性感染者已达4亿,我国有1.3亿HBV携带者,占世界乙肝感染者的30%。研究发现,“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中60%-70%肝活检病理报告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长期的乙肝病毒感染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抗乙肝病毒治疗,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是关键,而研究开发抗病毒效果好、副作用低的新药是势在必行。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筛选主要通过体内动物和体外细胞模型实验进行。体内动物模型用得最多的是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模型。因家鸭易于喂养,因此该动物模型已广泛应用。该动物模型分为先天感染模型和后天感染模型两种,国外多采用前者,而国内则多采用后者。DHBV模型主要用于病毒复制试验、免疫学试验以及抗病毒药物的试验等三方面。在抗乙肝病毒药效学的研究中,DHBV模型一直是较为公认的动物模型。体外实验模型主要是HepG2.2.15细胞。HepG2.2.15细胞株系由美国TheMountSinaiMedicalCenter于1986年建立,并且已成功地应用于抗HBV药物的筛选,作为抗HBV作用的指标,被中国卫生部收载于治疗肝炎的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此模型对中药成分抗病毒研究比较合适,已成功的对叶下株、水芹、大黄等数十种成分进行了实验研究。肝损伤是肝病的病理基础。肝损伤的发生机制颇为复杂,可分为化学性和免疫性。化学机制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及结合反应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产生损伤,如改变质膜的完整性、线粒体功能失调细胞内离子浓度变化、降解酶的活性和自由基的作用等;免疫机制则通过细胞因子、一氧化氮、补体及免疫变态反应等产生损伤。肝炎病毒是最为常见的致肝损伤原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损伤主要与机体免疫应答有关。同时自身免疫性刺激、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也是肝损伤特别是肝炎的主要的原因。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或硫代乙酰胺诱导的急性化学肝损伤,以及慢性模型所造成肝损伤已广泛应用于筛选保肝药。然而,这些损伤显然是外部化学因素而不是由人类的宿主防御而诱导的肝炎,因此不适用于评价肝免疫调节剂。研究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和保肝药物的作用原理需要建立合适的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因此,在抗肝炎药物研究中可采取损伤机制不同的多个模型上观察药物的保护作用,以综合判断药物疗效和作用机制。Con-A诱导肝损伤模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由T淋巴细胞介导肝损伤模型。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是一种在体内对肝细胞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植物凝集素,它进入循环后,引起CD4+T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实质,继而激活TNF-a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通过肝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损害肝细胞,造成免疫性肝损伤。该模型只需一次性尾静脉注射Con-A,最主要特点是发病迅速,肝脏损害明显。其病理生理过程,与人类慢性乙型肝炎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极为相似,具有肝脏依赖性、剂量依赖性等特点。这一实验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人类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是筛选急性肝损伤和暴发性肝衰竭治疗药物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我国是乙肝发生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寻找和研究既具有抗病毒又具有保肝作用的有效天然药物,一直是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西医用于肝炎的治疗多见于抗病毒药、免疫调节药及护肝降酶类等药物。临床治疗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多具有良好的抑制病毒复制,恢复正常肝功能,保护肝细胞等作用,并且疗效迅速,不足之处为远期疗效不稳定,易反复,HBsAg转阴率低,有些药品价格昂贵和表现一定的副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在干预肝损伤的治疗方面并无特异性药物,多采用休息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和对症治疗等,严重者甚至被迫终止用药。中医中药运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色,发挥中药的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价格低廉、副作用少的优势,在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越来越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红背叶根是岭南地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trewioides(Benth.)Muell.-Arg.的根。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血,平喘,杀虫止痒。在民间保肝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果首次表明红背叶根具有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并申请了专利保护。为进一步探讨筛选红背叶根抗病毒及保肝作用的有效部位,我们提取了4种红背叶根提取物,然后对它们进行实验研究,为其抗病毒、保肝作用提供确切的依据。研究目的:通过使用HepG2.2.15细胞模型,先天感染DHBV的鸭乙肝模型和Con-A致小鼠肝损伤模型,对红背叶根水提物(WE),石油醚提取物(PE),乙酸乙酯提取物(EE),正丁醇提取物(BE)等4种提取物进行抗乙肝病毒(HBV)和抗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探讨其抗病毒和抗免疫性肝损伤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为红背叶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实验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实验一:红背叶根不同提取物体外抑制HBsAg和IBeAg的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红背叶根不同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分析红背叶根不同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实验二:红背叶根提取物体外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探针法检测分析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V-DNA的抑制作用。实验三:红背叶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方法:常规PCR法筛选先天性感染的DHBV雏鸭。将筛选出的先天感染鸭随机分组。给药组每天一次性灌胃,共灌胃14d。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每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前1d、给药后7d、给药后14d、停药后5d自胫静脉采血,离心后收集血清。运用斑点杂交法对鸭血清进行DHBV-DNA检测。第二部分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对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实验四:红背叶根提取物对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转氨酶和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分组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各给药组连续给药3d,末次给药1h后,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尾静脉注射Con-A溶液,诱导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禁食,不禁水,8h后摘眼球采血,处死小鼠后取肝脏同一部位,10%福尔马林固定。所采集的血液经离心后收集血清,待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固定好的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经HE染色后,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变化情况。实验五:红背叶根提取物对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方法:采用WST-1法检测肝组织SOD活力;TBA法检测肝组织MDA含量,比色法测定肝组织GSH-PX活力;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FN-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巨噬细胞上TLR4、Tim-4表达百分比。统计处理以上各实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多个样本比较用one-wayANOVA进行分析处理;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组等级/频数表资料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IndependentSamplesTests进行数据处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Bivariate)。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以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BE在无毒浓度下对HepG2.2.15分泌的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65.2%、94.4%,治疗指数分别为>9.8和>67.1;EE对HBeAg抑制率达53.4%,治疗指数>2,而对HBsAg的无抑制作用;其他两种提取物种对HBsAg、HBeAg则无抑制效果。2、结果显示,F=9.479,P=-0.000。与细胞对照组相比,WE、PE、EE以及BE对HepG2.2.15分泌的HBV-DNA的病毒载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果显示,总体上,不同时间点DHBV-DNA变化无显著性差异(F=2.296,P=0.110);各组间DHBV-DNA却存在显著差异(F=12.416,P=0.000);时间与分组间存在交互效应(F=6.393,P=0.000)。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只有PE高剂量组在治疗14d后血清DHBV-DNA有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5天后仍保持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无抑制血清DHBV-DNA的作用。4、结果显示,ALT方面,F=34.616,P=0.000;AST方面,F=37.658,P=0.000。肝细胞变性方面,X2=57.935,P=0.000;肝细胞坏死方面,X2=41.751,P=0.000;表明各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都可显著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酯、谷草转氨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脏组织形态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肝脏变性及坏死等病理变化特别显著(P<0.05/14),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在肝细胞变性方面,各给药组改善肝脏变性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在肝细胞坏死方面,PE的中剂量组,EE的高剂量组、BE的低、中剂量组以及甘利欣组减轻肝细胞坏死的效果差异显著(P<0.05/14);镜下观察结果见表4-2和图4-(1-15)(HE染色×200)。5、结果显示,SOD的F=34.961,P=0.000:MDA的F=23.613,P=0.000;GSH-PX的F=37.089,P=0.000。IL-6的F=74.279,P,=0.000:TNF-α的F=28.023,P=0.000;IFN-γ的F=374.800,P=0.000.TLR4的F=4.552,P=0.015:Tim-4的F=6.763,P=0.003。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不仅都可以显著降低肝脏MDA含量(P<0.01),而且还可以显著提高肝脏SOD活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于GSH-PX,除了EE之外,其他三种提取物都可以显著提高肝脏GSH-PX活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既可显著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FN-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又可提高脾巨噬细胞上的TLR4和Tim-4的表达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4种提取物可上调脾巨噬细胞上的TLR4和Tim-4的水平。TLR4和Tim-4呈正相关关系(r=0.538,P=0.021)(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方面,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只有EE和BE可以抑制HBV抗原,而BE的效果较EE好;4种红背叶根提取物都可以抑制HBV-DNA;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只有PE高剂量组在治疗14d后血清DHBV-DNA有下降趋势,停药5天后仍保持下降趋势,其他组无抑制血清DHBV-DNA的作用。由此可见HBV抗原和HBV-DNA是红背叶根抗HBV的两个作用靶点。研究结果表明,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中正丁醇提取物既可以抑制HBV两个抗原,又可抑带HBVDNA,因此红背叶根正丁醇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效果最好的。在急性肝损伤方面,红背叶根提取物可以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组织变性坏死形态,还可以降低肝脏MDA含量,提高肝脏SOD和GSH-PX活力。同时,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不仅都可显著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FN-γ,而且还上调了脾巨噬细胞上TLR4和Tim-4的表达水平,TLR4和Tim-4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组织形态,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上调TLR4和Tim-4的表达是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保肝的几种可能机制;另外,TLR4和Tim-4在免疫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可推断脾巨噬细胞上的TLR4和Tim-4表达的上调可能与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有关。可见,红背叶根对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4种红背叶根提取物中,以BE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的作用最好,我们推测BE通过免疫调控作用,上调了TLR4和Tim-4水平,一方面,BE可能做为TLR4的激动剂,进而抑制HBsAg、HBeAg和HBVDNA,从而起到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另一方面,Tim-4水平的上调,抑制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性细胞因子,进而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组织变性坏死形态,从而起到抗肝损伤的作用。
【作者】沈海容;
【导师】吕志平;
【作者基本信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博士
【关键词】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乙肝;HBV;HBsAg;HBeAg;HBV-DNA;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炎性细胞因子;TLR4;Tim-4;

【参考文献】
[1]王幸.顶尖式压电测力仪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2013,硕士.
[2]章孟.胰岛素和缺氧对Dicer和Drosha在胰腺癌中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外科学,2013,硕士.
[3]刘莹.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4,硕士.
[4]荆宏侠.从小说“试验田”到革命文艺阵地[D].西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3,硕士.
[5]霍文芳.高中地理新课标下活动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14,硕士.
[6]赵宗兴.影响山东省高校篮球运动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2014,硕士.
[7]刘涛.高龄和青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影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学,2012,硕士.
[8]陈菲.鸭血豆腐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改善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2012,硕士.
[9]贺英.企业资源型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2014,硕士.
[10]胡宏伟.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其结构优化[D].常州大学,2014.
[11]王艺盟.飞秒激光诱导材料微结构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物理电子学,2013,硕士.
[12]唐春艳.悬臂式四轴数控磨料水射流切割机设计[D].南京农业大学,机械工程,2013,硕士.
[13]陈牧.拓扑绝缘体薄膜表面态和掺杂效应的STM研究[D].清华大学,2012.
[14]吕慧敏.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学位),2012,硕士.
[15]周永锋.基于密度的海量数据增量式挖掘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
[16]梁双有,任燕.利用光纤进行高精度时间传递[J].宇航计测技术.2004(03)
[17]冯艳秋.垃圾对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吸附与释放研究[D].吉林大学,环境工程,2013,硕士.
[18]翟明瑶.通辽市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学,2013,硕士.
[19]汪旗.基于直推式多示例学习的图像分类算法研究[D].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3,硕士.
[20]王柄凯.小学摄影艺术教学实验与推广[D].沈阳师范大学,美术,2014,硕士.
[21]赵悦.吉林省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2012,硕士.
[22]张志森.大气和气候可预报性的初探性研究[D].扬州大学,理论物理,2012,硕士.
[23]蔡志勇.基于价值链的上海紫光公司数码喷墨印刷设备赢利模式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高级工商管理(EMBA)(专业学位),2013,硕士.
[24]梁先庆,梁水英,韩滔韬,陈用标,郭进.基于固/气反应的氧化石墨烯水热还原研究[J].广西科学,2014,03:215-219.
[25]王一鸣.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监控摄像机的设计实现[D].浙江大学,2014.
[26]邹鑫.磁性二氧化硅微球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分析化学,2013,硕士.
[27]姜勇.“以读促写”对高中生英文写作质量影响的研究[D].扬州大学,学科教学,2012,硕士.
[28]高佳缘.“绥李三号”李芽内源植物激素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园艺(专业学位),2012,硕士.
[29]何平,米谷明,刘浏,吕永前,王彦,樊永忠,白瑞国,夏春青.CAS-OB钢包精炼炉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发[J].冶金自动化,2001,05:20-23+33.
[30]白雪.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13,硕士.
[31]李佳佳.快递企业侵害个人客户权益法律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法律,2014,硕士.
[32]郭元世.大麦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作物遗传育种,2012,硕士.
[33]王玉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耗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
[34]贺翠翠.中药苦地丁、牵牛子的荧光分析方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无机化学,2013,硕士.
[35]杜英歌,刘延平.中国非政府组织面临的立法困境及改革[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3-47.
[36]姜宝娜.中国纪录片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教育技术学,2012,硕士.
[37]沈丽云.捷联惯导系统自主对准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仪表工程,2014,硕士.
[38]李亚.《无畏的希望》翻译实践报告[D].河北大学,英语笔译,2014,硕士.
[39]张挺.热油泵测压必须选用高温压力表[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1996(06)
[40]柴颖.基于发光功能化纳米金核酸分析探针的新型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41]徐东卓.内蒙古阿拉善地块中北部地区基性岩的岩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2013,硕士.
[42]高峰.牛Myostatin前导肽突变对肌肉增殖能力的影响[D].吉林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2014,硕士.
[43]朱国银.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泡沫镍三维复合结构的超级电容器电极制备与性能[D].南京邮电大学,2014.
[44]孙翔巍.泰西煤矿开采沉陷规律及其对周边水利工程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2014,硕士.
[45]申昊.D物流企业的青年人才发展调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2014,硕士.
[46]王卓.非线性反应扩散方程行波解的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数学,2014,硕士.
[47]权晓娟.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率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48]孙忠顺.港池对不同初始扰动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013,硕士.
[49]屈志中.新一代超塑化剂与混凝土改性剂[J].建筑技术.2003(02)
[50]盖鸿玮.二氨基甲苯的吸附分离[D].天津理工大学,应用化学,2013,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