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7-31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3659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中国古塔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类型。它是中国的建筑匠师们把印度的覆钵塔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类型亭台楼阁等结合起来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中国式塔,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印度佛教建筑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佛塔自从汉末传入中国内地之后,在中国建筑传统、审美心理和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二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其体量、造型、结构、功能、装饰、材料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了中国古塔形式上的千姿百态、功能上的丰富多彩、装饰上的美轮美奂等,具有较高的审美文化价值。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古塔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出中国古塔审美文化的神秘性、世俗性和美观性等主要特征,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塔的形式渊源,包括古印度与西域两个部分。古印度的佛塔造型是源头,而西域的佛塔造型则是中介。中国内地的佛塔形式直接受印度和西域佛塔造型的影响。印度的佛塔主要包括覆钵塔和高塔两种。覆钵塔主要是以半球形的倒扣覆钵为主,其上是方形的平头和伞盖,其下是圆形的塔基,塔基与覆钵之间是供信徒右旋环绕的圆形甬道,甬道是由栏栀围绕而成,东、西、南、北出口各有一个牌楼(又名陀兰那)耸立。古印度的率堵波建筑充满佛教文化的象征性,覆钵象征佛陀的涅槃和宇宙;平头及柱竿和柱竿上所穿的伞盖,象征佛、法、僧三宝;右旋绕塔的甬道象征达到佛陀涅槃的境界。四个牌楼上雕刻了许多与佛陀紧密相关的美妙的莲花卷纹,以及天鹅、孔雀、大象等佛陀化身的仁禽义兽,造型逼真,形态优美,形成陀兰那艺术。可见古印度的率堵波是佛教文化与陀兰那艺术融合为一的产物。其特点是充满浓厚的佛性意味和宗教色彩,具有崇拜的神圣性和超世俗性,并常常靠艺术的手段作为弘扬佛法的得力工具,因此,古印度的率堵波建筑文化除了宗教崇拜的神圣性外,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美观属性,是崇拜和美观双重属性的统一。另外,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古印度的窣堵波就变为犍陀罗地区的高塔,这种高塔首先没有了桑奇大塔的栏楯与塔门,覆钵和基坛的周围以壁柱划分壁龛,壁龛内供奉着佛像,改变了窣堵波时期以动植物形象来象征佛陀的局面。覆钵的外围和基坛的侧面则装饰着佛教故事浮雕嵌板。其次,塔基、塔身和塔刹都被大大的拉高了,塔基由原先的圆形变为多层的四方形,塔身也由实心变为中空,以便设置佛像,塔刹的覆钵部分比例缩小,但相轮部分层数增加,整体气势上是给人高耸挺拔之感。这种塔像一体的高塔造型使得佛塔的神圣性大为增强,因为佛陀的神像直指人心,比用其他的动植物加以象征来的直接。西域佛塔的造型基本上是继承犍陀罗地区的高塔,也是方形的基座和圆柱形的塔身,塔身上有佛像,佛塔的神圣性较为强烈。中国古塔在继承古印度率堵波和犍陀罗及西域高塔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建筑类型楼、台、亭、阁等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式塔。汉式塔以楼阁式塔及其变体密檐式塔为主要类型。楼阁式塔主要由中国下部层层分隔的楼阁与顶端比例缩小的印度窣堵波融合而成,塔内中空可以登临。密檐式塔是楼阁式塔的变体,其主要由第一层高大的塔身和塔身之上层层的密檐组成,多为实心,不能登临。从审美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古塔仍然一直延续了印度佛塔的神秘性,但随着儒道精神的浸染,中国古塔逐渐增加了功能上的世俗性和造型上的美观性。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塔形成、发展、繁荣的时期。楼阁式塔从层数较少,体量较小逐渐变为多层高广、体量较大。但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文化追求气韵生动,身心舒展,且以自然为美,注重在心物的交融中来满足心灵需要,所以层数虽然增多,体积虽然变大,但由于此时主要的楼阁式塔在塔檐和塔身上常用曲线,增加了建筑外形的活泼道劲,因此建筑造型也从汉代的雄浑大气逐渐转向了质朴轻灵。而此时唯美的审美文化风尚和佛教的装饰风格也使得佛塔变得绮丽。隋唐时期的审美文化开放自信、兼收并蓄、大气磅礴,反映在建筑群体上就是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反映在建筑单体则显得端庄、稳重,而佛塔也以刚健、端庄的造型取胜,装饰上则较为质朴、简洁。宋代的审美文化内敛保守,理性有余而自由不足,追求精致典雅,文人色彩较为浓厚,表现在建筑技术上则以《营造法式》中所规定的建筑构件的模数制为标准,使建筑建造逐渐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审美化。宋塔受其影响也呈现出建造技术上的清秀典雅的造型风格。辽金因地处边陲,文化落后,主要吸收中原文化,再加上崇信佛教,因此佛塔以不能登临的实心密檐塔为主,在基座和塔身上装饰了繁缛富丽的佛教题材,佛性意味浓厚,显得雄壮华丽。明清时代的审美文化新旧美学观念强烈碰撞,伦理文化的理性约束逐渐走向了僵化保守,使得官式建筑更加方正中则,轴线清晰,条理分明,成为伦理文化的形象阐释。而具有个性解放性质的“唯情说”、“童心说”等新的美学观念又为建筑创造带来了新的契机。这种创造不是表现在建筑形式的创新上,而是表现在对建筑细节的改造上。这个时期人们在继续完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极力追求建筑细节的繁复装饰,使建筑逐渐走向了工艺化、审美化。明清时期的佛塔在建筑造型没有大的变化,但细节上更繁复华美。中国古塔是与寺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隋唐之前,无论是印度和西域的宫塔寺,还是中国内地的楼塔寺,都是在寺庙中心建塔,即立塔为寺。这种佛塔居中,周围绕以附属建筑的布局风格是佛教教义的要求,信徒礼拜的需要,彰显了佛塔的神圣性。但中国内地的楼塔寺在彰显佛塔神圣性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世俗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中轴线上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周围以附属建筑加以围合。隋唐以后,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兴盛和发展,其所主张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修行,特别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修行,彻底破除了信徒对佛经和佛像神圣性的崇拜,使得佛陀的象征物——佛塔也失去了神圣的色彩,逐渐偏离于寺院的中心,位于殿之傍或殿之后,后来逐渐游离于寺院之外,佛殿则逐渐成为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这样就使得佛塔的神圣性大为淡化,世俗性逐渐增强。中国的寺庙是一种园林化的布局,因此中国佛塔还与寺庙园林关系密切。在印度,佛塔是寺庙园林的中心建筑,具有神圣性和超世俗性,而鲜花果实主要作为祭品供养佛塔和寺内僧人果腹之食。到了中国内地之后,塔在园林中仍然具有神圣性,但美好的鲜花果实不再作为单纯供养佛塔的祭品和寺内僧人果腹之食,而是具有较为浓厚的审美意味。佛塔此时居于寺庙园林之中,其造型和装饰的神秘性和美观性直接震撼了进入寺庙中的信徒和香客的心灵,给他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时也加强了园林审美的力度和力量。而园林的审美性也补充了宗教,使人们易于理解宗教、走进宗教。随着舍宅为寺的盛行和向山林佛寺的转化,佛塔的体量和位置受到限制,其逐渐成为园林的构景因素。到明清时期,统治阶级有意识地把佛塔和皇家园林融合,使得佛塔成为勾勒中国园林风景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塔特别是楼阁式塔是中国建筑文化最好的形象阐释。高大、雄伟、威严的中国楼阁是古代的统治阶级借以炫耀财富、地位,登高揽胜,渴望羽化成仙的最好平台。这种平台随着儒家伦理文化的广泛渗透具有越来越浓厚的现世性、世俗性和人间性,但道家的羽化成仙思想也使得楼阁具有迎接仙人,渴望成仙的超越意味,因此,楼阁在秦汉时期就具有娱神与娱人的审美文化意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率堵波与中国楼阁融合组成的楼阁式塔也具有娱神与娱人的统一性。这是中国古塔的文化功能。楼阁式塔在此时期的大规模建造既是魏晋士人们崇信佛教、追求超脱,媚神祈福的娱神需要,又是魏晋士人们追求气韵生动、以自然为美,在心物的交融中来满足自由活泼心灵的需要。从审美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古塔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神秘性、世俗性和美观性。神秘性是中国古塔延续印度佛塔文化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造观念上多为弘扬佛法而建;二是装饰上多为一些佛教题材;三是平面布置上具有宗教含义。世俗性是中国古塔区别于印度佛塔的主要文化特征,它是在借助佛塔神秘性的力量来达到某种如登高揽胜、瞭敌警戒、补充风水、振兴文风等实用功能。这些功能是中国现世文化的一种表现,更是人间性、世俗性、实用性在佛塔造型上的一种运用。中国审美文化的美观性也在中国古塔身上体现出来。这主要从塔基的稳定、塔身的形状及其节奏之美、塔刹的高耸以及建塔的材料之美、平面造型之美、曲线之美等彰显出来。
【作者】戴孝军;
【导师】仪平策;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文艺学,2014,博士
【关键词】中国古塔;审美文化;造型;文化功能;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张雪慧.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反垄断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产业经济学,2014,博士.
[2]高志勇.损伤和加固对钢结构厂房频率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2004,硕士.
[3]杨婷婷.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2013,硕士.
[4]徐上.论影像在戏曲舞美创作中的运用[D].中国戏曲学院,戏剧戏曲学,2013,硕士.
[5]王宏伟.阶梯形侧壁盒形件拉深成形变形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14,硕士.
[6]刘文.工程机械动力换档行星变速器计算机辅助分析[D].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03,硕士.
[7]吕桂强.数字地震仪信息自动寻呼系统[D].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2003,硕士.
[8]曹劲.吴起县能化工业园备选区用地适宜性评价[D].长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2013,硕士.
[9]蒙雪梅.怎样使用红外辐射测温仪测量体温[J].标准计量与质量.2003(06)
[10]陈静.槲皮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2012,硕士.
[11]王爱国.大同两硬复杂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2012,硕士.
[12]杨新华,谢兴峰,马建立,丁海昌,裴喜平.并联有源滤波器的一种高可靠性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05:128-133.
[13]邵倩.纳米结构对蛋白质构象影响的电化学及谱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化学,2012,硕士.
[14]董晓峰.嵌入式Linux及其调度策略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4,硕士.
[15]罗小平.复合配体对硫酸盐三价铬电沉积的研究[D].重庆大学,化学,2014,硕士.
[16]张景生.基于煤炭制样环境的智能除尘系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2013,硕士.
[17]戴韫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相关性[D].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2013,硕士.
[18]吴正平,关治洪,吴先用.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多机器人系统队形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7,11:1241-1244.
[19]姜咪慧.牵引负荷对地区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0]钟斐.地铁公共艺术的导向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设计艺术学,2014,硕士.
[21]马杰.含有酰胺基团有机凝胶及其阴离子比色传感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光学工程,2014,硕士.
[22]李婷俐.基于多特征级联分类器的道路车辆检测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硕士.
[23]强德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对税法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法律,2003,硕士.
[24]姬尧尧,王富生,岳珠峰,刘志强.金属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电树枝生长模拟[J].航空学报.
[25]赵修桥.首钢二炼钢大板坯自动控制系统[J].冶金自动化,2004,02:61-63.
[26]李薇,李宛洲.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进销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0:93-95+126.
[27]封宁.青岛即墨鳌山卫匠作传统及民居营造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历史及理论,2012,硕士.
[28]李良民.基于物联网的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技术,2012,硕士.
[29]谭忠盛,喻渝,王明年,杨建民.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锚杆作用效果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8,02:491-495+506.
[30]田彦明.慢性间歇性低压低氧对糖尿病大鼠动脉血压和代谢的改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生理学,2014,硕士.
[31]于尚明,米成志,何喜林.论连铸机辊子明弧堆焊技术[J].一重技术.2006(05)
[32]李昊.家居导购数据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33]高云宝.浅谈煤气表自动抄表方式[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4,03:64-65.
[34]彭文祥.中国“以房养老”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保障,2013,硕士.
[35]王力劭.基于冲突点探测的机非混合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36]郭丰.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D].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2,硕士.
[37]王欣.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辽宁医学院,护理学,2012,硕士.
[38]宋文飞.山东省胶州市土地分类及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工程,2003,硕士.
[39]王聪.特殊结构线路的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013,硕士.
[40]颜小聪.材料特征对阅读障碍儿童视知觉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2013,硕士.
[41]王冠文.基于WCDMA的电视直播系统设计[D].山东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42]汪建梅.铝与钢异种材料焊接工艺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2013,硕士.
[43]刘郅媛.聚天门冬氨酸酯聚脲涂层失效行为的EIS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硕士.
[44]朱碧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包覆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5]刘章伟.棉属野生种旱地棉(Gossypium aridum)耐盐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2011,硕士.
[46]王术静.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研究[D].复旦大学,中共党史,2012,博士.
[47]郝海婷.蚓果芥植物资源调查鉴定及ETR1序列的进化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作物生态生理,2013,硕士.
[48]吕振兴.地方区域性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探究[D].吉林大学,公共管理,2014,硕士.
[49]宋亚妮.心康冲剂对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及RAAS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2014,硕士.
[50]黄玉婷.臭氧—流化冰对梅鱼保鲜效果的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2014,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