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Gd掺杂FeCo薄膜的结构和磁性

稀土Gd掺杂FeCo薄膜的结构和磁性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21-10-30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2223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随着电子设备的高速发展,电磁器件向小型化、高频化方向的发展已成必然,所以进一步提高磁性器件工作频率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为了更好的使用软磁材料,具有良好的高频性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高的饱和磁化强度(Ms)、高的磁导率μ、高的电阻率ρ和较大的磁各向异性场HK,以使得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共振频率,都是良好性能的体现。已有的研究发现,铁钴基软磁薄膜具有高的饱和磁化强度,并且在宽频带范围,也有高的磁导率,因此,铁钴基软磁薄膜材料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而掺杂稀土元素可以很好地提高该软磁薄膜的磁导率,并且共振频率得到明显提升,从整体上提高了材料的高频软磁特性。本文使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通过改变不同的制备工艺参数,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一系列Cu/FeCoGd/Ta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微结构进行分析;使用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仪(EDS)获得样品成分;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了样品的表面形貌,使用磁力显微镜(MFM)测量了样品的微区磁畴结构;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获取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宏观磁性;而利用短路微带线法对样品的高频特性以及高频磁导率进行了分析。从而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1)对于相同磁性层厚度的Cu/FeCoGd/Ta薄膜,较小的溅射功率有利于生成细小的晶粒,感应出更强的面内单轴磁各向异性;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大,样品中的FeCo晶粒尺寸不断增大,Gd含量不断减小,这表明,Gd元素的掺杂可以细化FeCo的晶粒。VSM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FeCoGd薄膜的面内磁各向异性场不断减小,矫顽力不断增大,样品的面内单轴磁各向异性逐渐变差,并最终转变为垂直磁各向异性。并且,FeCoGd薄膜的磁性不仅与其晶粒尺寸有关,而且与样品中的Gd含量有关,当Gd含量非常接近FeCoGd薄膜的磁化补偿点时,该样品具有非常小的饱和磁化强度。(2)通过对具有面内单轴各向异性的典型FeCoGd薄膜样品的磁化反转机制的研究得知,若外加磁场在易轴附近,其磁化反转机制为畴壁成核或者畴壁钉扎,而若外加磁场在难轴附近时,其磁化反转机制为一致转动。(3)由可知,如果一种材料具有高的饱和磁化强度以及较大的各向异性场,则该材料可以获得很好的高频性能,对于该薄膜,样品具有较大的面内各向异性场和高的饱和磁化强度,样品共振频率也较大,因此,在高频器件得以使用。(4)不同溅射功率的Cu/FeCoGd/Ta薄膜样品,具有不同的低温磁特性,在本实验中,只有溅射功率为10W的FeCoGd薄膜样品出现了低温自旋重取向现象,这与样品成分有关,由于该样品的Gd含量接近磁补偿点,它的饱和磁化强度非常小,所对应的垂直于膜面的退磁场也最小,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磁化强度不断减小,退磁场也不断减小,所以该样品在实验温度下会出现自旋重取向转变。(5)薄膜厚度对其磁性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厚度的增大,矫顽力逐渐增大,样品的软磁性能变差,当薄膜的厚度t大于一个临界厚度tc时,薄膜样品就会出现从面内单轴各向异性向弱的垂直各向异性的自旋重取向转变,我们认为垂直各向异性产生是由于垂直于膜面的柱状结构形成的形状各向异性而导致的。反之,若样品厚度低于临界厚度时,即可获得具有良好面内单轴各向异性的软磁性材料。
【作者】安玉蓉;
【导师】席力;
【作者基本信息】兰州大学,材料学,2014,硕士
【关键词】FeCo;薄膜晶体;Gd;薄膜样品;溅射功率;饱和磁化强度;软磁;各向异性场;单轴磁各向异性;单轴各向异性;

【参考文献】
[1]郑玉.社会资本视角下进城老人的城市适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2012,硕士.
[2]田宝星.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生态,2013,硕士.
[3]张希成.临矿集团“以煤为基多元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高级工商管理,2013,硕士.
[4]陶毅涵.基于CFD的规则波中船舶波浪力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硕士.
[5]刘震新.银行业监管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公共管理,2012,硕士.
[6]任秉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学会[J].学会.1985(06)
[7]罗洪彬.基于ROF和嵌入式系统的家庭网关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2012,硕士.
[8]郝兴东.CFRP系杆拱桥的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013,硕士.
[9]朱学武.PPT演示文稿的翻译策略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学位),2014,硕士.
[10]桂小红.关于区域内设立高校档案中心的构想[D].山东大学,专门史,2012,硕士.
[11]蔡东松.双自由度减振刀杆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2,硕士.
[12]季杰.工业物联网络安全技术[D].江南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012,硕士.
[13]苏晓茵.哮喘第三批名老中医治疗经验初探及辨证施治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4]闫红红.结构明确的侧链型富勒烯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13,硕士.
[15]宋文玲.从词汇入手减轻工作记忆负担以提高阅读理解[D].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4,硕士.
[16]周瑛,卢晗锋,王稚真,陈银飞.VOCs和水在Y型分子筛表面的竞争吸附[J].环境工程学报,2012,05:1653-1657.
[17]许满吉.地铁BT模式下标段施工单位项目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18]牛静.基于稀疏表示的图像复原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2013,硕士.
[19]王静.园林式生态餐厅顾客满意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13,硕士.
[20]李莉.基于芦丁功能化碳纳米管与离子液体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21]王东.盘锦市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的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22]汪海宁.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23]郭燕敏.Aster数据在地下水水位反演中的研究及应用[D].新疆大学,地质工程,2013,硕士.
[24]陈娅冰,周治平,纪志成.网络化小区安全设计[J].微计算机应用,2004,02:154-159.
[25]熊海强.基于专利情报的高校专利管理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情报学,2014,硕士.
[26]田侦.面向医疗领域的垂直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3,硕士.
[27]胡小淳.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营养元素外施对杂交水稻再生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2004,硕士.
[28]古扎努尔·艾斯卡尔,余钰骢,应铁进.几种表面活性剂对大豆分离蛋白理化特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4,08:131-136.
[29]邹丽芸.西瓜连作障碍中自毒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蔬菜学,2004,硕士.
[30]郭海强.聚氨酯基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驱动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1]刘微微.FOXO1在各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妇产科学,2013,硕士.
[32]尹朝忠.火电厂热力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天津大学,动力工程,2004,硕士.
[33]王芸.Cu_2ZnSnS_4系列纳米晶的合成与光学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应用化学,2012,硕士.
[34]李克敏.颗粒增强铜基自润滑材料的制备及其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学,2014,硕士.
[35]李娜.我国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合作营销研究[D].山东大学,行政管理,2013,硕士.
[36]汪廷彩.南瓜黄色素中叶黄素的纯化及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食品科学,2004,硕士.
[37]杨丽,关新平,龙承念,罗小元.利用自适应编码调制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英文)[J].自动化学报,2009,07:911-918.
[38]温士雅.基于移动中继的LTE-A无线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3,硕士.
[39]陶荔.蓝萼乙素抑制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药理学,2013,硕士.
[40]李雪莲.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的多播和群播路由算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2004,硕士.
[41]刘玉艳.中国花卉市场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种植,2004,硕士.
[42]梁晶晶.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社会保障,2013,硕士.
[43]鞠民.中学新教师的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3,硕士.
[44]王军,伍水生,赵文波,王红琴,王亚明.钨酸铋可见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4,06:21-23.
[45]王勇.柴沟煤矿不同煤柱条件下的矿压显现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2011,博士.
[46]刘卿.风险管理在风电场运维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47]乔治.绘画“形象”新解[D].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2014,硕士.
[48]拉纳,哈登,许以琪,刘颂威.复杂海洋地震剖面的深度偏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9,03:67-84.
[49]M.M.巴克斯,R.L.切恩,王友仁,张淑敏.平点勘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6,04:29-63.
[50]李扬,刘汉武,杜云慧,张鹏.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J].材料导报,2011,13:101-104+109.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