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纤维增强摩擦材料

混杂纤维增强摩擦材料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21-10-30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3281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本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混杂天然生物纤维增强摩擦材料进行摩擦磨损实验,得到了摩擦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的变化规律,并对摩擦材料的磨损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对混杂天然生物纤维增强摩擦材料进行摩擦磨损试验。混杂生物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的摩擦因数在升温摩擦过程及恢复过程中较为平稳,而未添加生物纤维的摩擦材料摩擦因数波动大。生物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磨损率较未添加生物纤维摩擦材料低,且生物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磨损率变化过程一致,在温度达到200℃时磨损率升高,温度达到250℃时磨损率较200℃时低,随着温度继续升高,磨损率增大。对混杂天然生物纤维摩擦材料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摩擦因数评价结果最好的为M8号试样,综合评价值为0.73,对比试样综合评价值为0.48;磨损率评价结果最好的为M6号试样,综合评价值为1,对比试样综合评价值为0.693,对摩擦因数和磨损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综合性能最好的为试样M9,综合评价值为0.75,对比试样综合评价结果为0.54,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结果显示,竹纤维、羊毛纤维和黄麻纤维含量分别问3%,3%,1%时摩擦材料综合性能最好,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定出的结果一致。而碳纤维质量百分数为0%、7.0%和29.6%时,抗热衰退性能和恢复性能均较差,变化并不显著。碳纤维质量百分数为11.3%的碳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比较稳定,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没有出现严重的高温热衰退现象。4种摩擦材料的磨损率均随着摩擦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添加质量分数为11.3%碳纤维的摩擦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其次为加入碳纤维为29.6%的摩擦材料,无碳纤维摩擦材料表现出最差的耐磨性能,其磨损表面粗糙不平,有黏着脱落现象。建立的单根纤维的应力传递分析方法,建立摩擦材料中单根纤维段裂破坏过程的蒙特卡洛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单纤维复合体系段裂破坏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纤维强度分布的Weibull形状参数m较大时,单纤维复合体系段裂过程完成时纤维段裂的段数较多。随之纤维尺度参数的增加,纤维的断裂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以m=5为例当应变载荷为1.7%时出现断裂纤维,随着应力的逐渐增加,断裂纤维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当应变载荷达到4.1%时断裂纤维的数量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拉伸应力的增加,断裂纤维数量不在增加,说明此时纤维已经完全断裂成纤维段。建立了单纤维复合体系的数值分析模型,充分考虑纤维、基体和界面项的参数,结合剪切滞后理论,采用纤维与界面共节点的结合方式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对纤维进行应力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在单纤维复合体系中起到主要承载作用,随着应力的逐渐增加,纤维的承载能力下降,当轴向载荷为3%时,纤维的载荷降低到2400N左右。模拟了单纤维复合体系中纤维在外载荷作用下的断裂过程,并分析断裂后纤维的受力情况。纤维断裂后纤维的应力会进行重新分布,但是由于基体的联接作用,纤维可以继续承担载荷。继续增加外载荷,纤维的应力逐渐恢复。从图中可以看出纤维发生断裂后,每一段纤维的应力分布形式基本相同,但是每一段的承载能力下降。
【作者】沈生龙;
【导师】马云海;
【作者基本信息】吉林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2014,硕士
【关键词】摩擦材料;混杂天然生物纤维;摩擦磨损;MonteCarlo;单纤维复合体系;

【参考文献】
[1]田家骅.多绳提升井塔壁板局部稳定计算理论的实验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1986(04)
[2]李海东,沈渭寿,方颖,燕守广,张慧,赵卫.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岸带几种主要沙生植物种群点格局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1,08:834-843.
[3]盖如栋,井元伟,张嗣瀛.一类非线性组合大系统的稳定性[J].自动化学报,1997,01:75-78.
[4]何军.政治系统论视野下北京车辆限购决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中外政治制度,2014,硕士.
[5]谢勇.基于天然棉纳米纤维的一维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化学,2014,硕士.
[6]陈元益.大型客机座舱仿真实验平台的搭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013,硕士.
[7]吴静.区域金融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2014,硕士.
[8]李德利.基于FFP-TF解调技术的FBG测温系统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光学,2014,硕士.
[9]申超.樟子松轻基质营养包育苗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林业,2013,硕士.
[10]王铁彬.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发展战略[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01)
[11]林弥.基于RT量子器件的数字电路设计[D].浙江大学,电路与系统,2004,硕士.
[12]张雅娟.全球语境下我国本土文学的跨文化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学,2013,硕士.
[13]沈志华.基于超声波技术的岩体稳定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岩土工程,2004,硕士.
[14]刘炳杰.基于Web的卫星单机研制计划管理系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2011,硕士.
[15]董建新.长春通信分公司运营分析系统设计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4.
[16]彭志会.NASA的RIDM风险决策方法研究及在我国航天项目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17]付翠.井间地震初至波与反射波旅行时联合层析反演[D].长安大学,应用数学,2014,硕士.
[18]董凤芝.大型国有企业实施CRM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4,硕士.
[19]吴鑫辉,黄高明,高俊.未知探测概率下多目标PHD跟踪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4,01:57-63.
[20]武炎.汽油基础参比燃料的高温氧化特性及其反应动力学机理的简化[D].天津大学,动力工程,2013,硕士.
[21]洪之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22]郑大庆.基于Multi-AgentSystems(MAS)的商务智能系统及其信息搜索引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
[23]傅世善.青藏铁路信号系统方案的研究[J].中国铁路.2002(03)
[24]李彬.ELAU公司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25]佟双军.基于S698芯片的软件故障注入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技术,2014,硕士.
[26]朱琳.内部控制有效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财务管理,2014,硕士.
[27]冯光.离子液体在阶梯状石墨烯层上的微观表征[A].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2014:1.
[28]李希文.液压系统的污染控制[J].航空工艺技术.1991(01)
[29]李江龙,白雪.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复方拆方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30-32.
[30]李纯.无罪推定视角下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诉讼法学,2013,硕士.
[31]林慎机.适用于微型机的图象处理软件包[J].自动化学报,1984,01:94-96.
[32]王芸.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律,2013,硕士.
[33]卓祖亮,张福俊,许晓伟,王健,卢丽芳,徐征.退火处理提高P3HT:PCBM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1,04:875-880.
[34]石菲菲.数字化时代影像广告的传播优化及增值方式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艺术设计,2014,硕士.
[35]高世虎.循环荷载作用下舟山渔场海底软土动力学特性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设施农业(专业学位),2014,硕士.
[36]滕依辰.永定河山峡段河岸带植物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13,硕士.
[37]王燕.女性主义视角下《秘密花园》两中译本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3,硕士.
[38]杨乐.中文菜名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3,硕士.
[39]李伟,刘放,张辉,陈士军.本钢1600mm板坯连铸机[J].一重技术.2001(01)
[40]李玉霞.传感器平台数据缓冲模块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2,硕士.
[41]李诺.黄芪提取物对鸡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基础兽医学,2004,硕士.
[42]刘刚.“趣味性”包装的应用方法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2010,硕士.
[43]孙方烨.中西方小提琴教学比较研究初探[D].天津音乐学院,音乐(专业学位),2013,硕士.
[44]华军.北京瑞普韦尔仪表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2004,硕士.
[45]杨宝旒1,俞慈君1,金涨军1,李江雄1,李明飞2.跟踪仪转站热变形误差建模与补偿方法[J].航空学报.
[46]倪红梅.抗战背景下的家族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2,硕士.
[47]张保静.动态地气采样器生产样机的设计[D].成都理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013,硕士.
[48]王志洁.矿井高压供电系统网络型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技术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014,博士.
[49]陈巧玉.基于链接重要性和数据场的链接预测算法[D].内蒙古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4,硕士.
[50]朱芳漪.基于技术创新的就业政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2012,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