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结果及角膜各项指标的观察

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结果及角膜各项指标的观察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6-01-07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3727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角膜盲是导致视力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906年Zirm首次报道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手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已成为治疗角膜病致盲患者最常使用的手术之一。尽管PKP具有操作简单、手术适应症广、术后视力恢复较快等优点,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供体角膜本身的质量、保存的方法、患者的原发疾病、手术操作、植片大小、手术时间长短、术后并发症、供体ABO血型及HLA系统的是否匹配等因素,都与角膜植片失功能密切相关。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提升,因角膜植片失功能而行二次PKP的人数日益增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接受二次PKP的患者人数已占所有接受PKP总人数的22-41%。目前对二次PKP的研究以回顾性研究为主,可能存在研究对象记录缺失或不完整等问题。与初次PKP相比,接受二次PKP的患者的原发疾病、术后的视力预后和临床转归、排斥反应的发生比例、以及第二次手术后的并发症等是否有所差异,目前国内外都缺乏系统的前瞻性研究。术后植片的厚度变化、植片的上皮细胞、角膜细胞、基质细胞、内皮细胞等细胞密度与初次PKP患者相比有无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与植片的最终预后相关,这些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本课题采取前瞻性研究,分析二次PKP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原发疾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术后并发症及排斥反应,观察活体状态下角膜植片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并与初次PKP患者进行比较,探讨二次PKP患者的临床转归,为接受二次PKP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二次PKP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目的分析接受二次PKP手术的患者临床特征及术后预后情况。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行二次PKP的患者资料按入组标纳入研究。分析患者初次手术前的原发疾病、二次手术的植片和植床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及屈光度。结果共49人(49眼)纳入研究,男29人,女20人,平均年龄47.8±17.7岁,术前平均视力LP~FC/BE;初次手术前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11眼、大泡性角膜病变(Bullouskeratopathy)10眼、眼外(Oculartrauma)9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又称单疱角膜炎8眼、角膜营养不良(Cornealdystrophy)8眼、先天性角膜白斑(Congenitalleucoma)2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endothelialsyndrome,ICE)1眼;植片平均直径7.82±0.26mm;手术顺利,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0.67±7.46月,随访期间有高眼压12眼(24.5%)、继发性青光眼13眼(26%)、排斥反应11眼(21.6%);术后末次随访时,BCVA为0.25±0.17,等效球径(Diopterssphere)度数-1.47±2.45D,散光度(Diopterscylinder)为-3.41±1.413D。结论接受二次PKP的患者中,初次手术的原发疾病以感染性眼表疾病为主;高眼压、继发性青光眼及排斥反应皆是二次PK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第二部分二次PKP患者术后的植片影像学检查和分析目的使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AnteriorSegment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S-OCT)和激光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vivoconfocalmicroscopy,IVCM)观察二次PK.P术后的角膜植片形态学变化,探讨二次PKP术后角膜植片各种细胞的变化规律。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行二次PKP的患者资料按入组标准纳入研究。术后1周、2周、1月、2月、3月、6月、9月、12月、15月、18月、21月、24月随访,每次随访时进行AS-OCT和IVCM。测量角膜植片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分析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角膜浅基质层细胞、角膜内皮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s,LCs)的形态及密度变化。结果入选人群的基本情况以及初次手术的术前诊断与第一部分相同。术后第一个月时角膜植片厚度为538.67±66.17μm,术后第一年内(术后1月-12月)植片厚度逐渐下降至475.60士60.90μm;但在术后第二年(12月-24月),植片厚度又逐渐上升,至术后24个月时,植片平均厚度增至509.33±70.29μm(X2=35.21,P=0.000)。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与植片厚度变化基本一致(F=2.76,P=0.002)。术后一个月时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为9072±579cell/mm2,术后第一年内(术后1月-12月)上皮密度逐渐增加至9811±221cell/mm2;但在术后第二年(12月-24月),上皮细胞密度又逐渐下降至9502±224cell/mm2(Χ2=128.0,P=0.000),在术后6个月开始,角膜上皮下基质层和前弹力层可见再生的角膜神经纤维。角膜浅基质细胞密度也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但细胞密度峰值出现在术后3个月,达293±79cell/mm2,至术后两年时下降至157±45cell/mm2(Χ2=107.69,P=0.000)。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持续下降,术后第一个月时为2765±341cell/mm2,至术后2年时仅有1302±555cell/mm2(X2=130.70,P=0.000)。结论术后一年时角膜厚度开始增加,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持续减少,提示术后一年之后植片内皮功能明显下降。第三部分二次PKP与初次PKP患者术后角膜植片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目的使用眼AS-OCT和激光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二次PKP和初次PKP术后的角膜植片形态学变化,探讨二次手术对角膜植片的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行一次及二次PKP的患者资料按入组标准纳入研究,术后1周、1月、2月、3月、6月、9月及12月随访。每次随访时均接受AS-OCT和IVCM检查。观察指标与第二部分相同。结果本研究中,二次PKP患者36人(36眼),男22人,女14人,平均年龄为43.1+16.7岁;初次PKP患者47人(47眼),男28人,女19人,平均年龄为46.3±19.1岁。除术后第一个月时二次PKP的角膜上皮厚度较高外(二次PKP:53.59+8.79μm对比初次PKP:50.22±7.97μm;t=-2.713,P=0.008),其余各时间点二次手术和初次手术患者的植片上皮厚度并无明显差异。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初次与二次PKP患者的角膜植片厚度、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和角膜浅基质层细胞密度,结果均无明显差异,初次PKP组于术后3个月可观察到神经再生,早于二次PKP组。然而,二次PKP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衰减速度远高于初次PKP,从术后3月(months,mhs)起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初次PKP:2946±165cell/mm2(3mhs),2948±221cell/mm2(6mhs),2621±399cell/mm2(9mhs),2664±553cell/mm2(12mhs);而在二次PKP:2370±457cell/mm2(3mhs),2127±560cell/mm2(6mhs),1993±449cell/mm2(9mhs),1650±453cell/mm2(12mhs);P值均<0.001)。结论与初次PKP相比,二次PKP术后早期植片上皮水肿较为明显,且手术3个月后内皮衰减明显,提示对于二次PKP的患者术后随访时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内皮细胞的变化。
【作者】魏安基;
【导师】徐建江;
【作者基本信息】复旦大学,眼科学,2013,博士
【关键词】角膜植片;角膜基质层;角膜移植;角膜上皮;角膜内皮细胞;keratoplasty;术后并发症;供体角膜;末次随访;高眼压;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大连市交通口岸局所属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
[2]简波.超细晶结构材料制备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04,硕士.
[3]李彦军.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的可溶性融合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山西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4,硕士.
[4]徐同凯.杭州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特征及其营养元素与植物的关系[D].杭州师范大学,生态学,2013,硕士.
[5]李瑞瑞.人工智能算法在GTAW焊接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3,硕士.
[6]张婷婷.小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表达与性质研究及其对面粉品质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制糖工程,2014,硕士.
[7]张晓燕.PPAR-γ配体匹格列酮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眼科学,2013,博士.
[8]潘爽,赵国荣,高超,刘涛.测量数据丢失的随机不确定系统鲁棒滤波递推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1,02:280-284.
[9]周欢欢.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2014,硕士.
[10]赵晶晶.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及其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3.
[11]罗阳.室内助行机器人的导航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14,硕士.
[12]张倩.ANAC084基因在拟南芥抗逆胁迫中的研究初探[D].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2014,硕士.
[13]宁娜.槲皮素治疗变应性鼻炎模型小鼠的效果及其机制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硕士.
[14]章凯.加载路径对平行多支管内高压成形规律影响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13,硕士.
[15]李国英.不同中医针刺方法对踝关节急性扭伤止痛康复的选试[D].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2012,硕士.
[16]孟宪军,刘福平,王玉梅,孔庆丰,慎国强,杨长春.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S1:121-124+239-240+253.
[17]童乐.工业园区污水再生利用系统生命周期评价[D].南京大学,环境科学,2013,硕士.
[18]罗静.数据挖掘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19]程核红.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模式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2001,硕士.
[20]翁乾村.认知网络端到端态势评估与预测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2013,硕士.
[21]张晨琛.高速公路网风险评估理论[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2]潘硕.河北省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4,硕士.
[23]张时元.FIBA竞赛规则的修订对篮球技战术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2013,硕士.
[24]祁亮亮.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菌类作物,2012,硕士.
[25]丁丁.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安徽大学,金融学,2012,硕士.
[26]付海娟.智能化巡检系统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27]邓智骁.综合医院病房声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建筑技术科学,2014,硕士.
[28]万飞,谭忠盛,马栋.关角隧道F2–1断层破碎带支护结构优化设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03:531-538.
[29]熊利亚.建立中国资源环境数据仓库的研究[J].资源科学,2001,03:19-23.
[30]雷惊庭.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电子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2012,硕士.
[31]俞伟斌.基于DEM的数字流域时空特征及提取研究[D].浙江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014,博士.
[32]毕敏.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D].延安大学,政治经济学,2014,硕士.
[33]王正新,党耀国,宋传平.基于区间数的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J].控制与决策,2009,03:388-392.
[34]杜涛.矿井极性混合气体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2012,硕士.
[35]纵岗.复杂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结构工程,2014,硕士.
[36]谭宏飞.制度环境、公司治理与资产剥离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7]李龙.基于广义三I算法的模糊系统及响应能力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3,硕士.
[38]左怀玲.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简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7:5-8.
[39]郑文军.船用高速柴油主机推进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2013,硕士.
[40]刘靖.外汉教材中语气词“啊”的编写与教学思考[D].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2014,硕士.
[41]邓璞.儿童钢琴初级教程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2014,硕士.
[42]王帅.创业伦理及其培养探析[D].东北大学,伦理学,2009,硕士.
[43]余一平,闵勇,陈磊,张毅威.周期性负荷扰动引发强迫功率振荡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06:7-11+47.
[44]詹良通,穆青翼,陈云敏.三针式TDR探头测试区域范围分析及试验验证[J].岩土工程学报,2014,04:757-762.
[45]张丽.高速轴承—主轴系统静动态性能分析及其CAD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04,硕士.
[46]王珊珊.论补强证据规则及其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扬州大学,法律,2012,硕士.
[47]王琦.包钢财务公司运行模式选择研究[D].内蒙古大学,工商管理,2013,硕士.
[48]王昌盛.带TMD多高层隔震结构实空间解耦及地震作用取值分析[D].广西科技大学,结构工程,2013,硕士.
[49]马颂歌.工作情境中医生团队的专业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2014,博士.
[50]刘冬芸.论劳动技术教育在当代初中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3,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