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营养对切花菊母株插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氮营养对切花菊母株插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8-11-05 分类:硕士论文 喜欢:4446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菊花[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Kit]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切花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切花菊主要进行扦插繁殖,采穗母株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插穗的产量和品质,而氮素是切花菊生长需求量最大的营养元素之一,合理施用氮肥是采穗母株良好生长的关键。所以本试验以切花菊品种‘神马’的采穗母株为栽培对象,采用基质盆栽的方式,通过0、50、100、300、600和900mg/L的不同氮营养处理(以下分别用N0、N1、N2、N3、N4、N5表示),比较其对采穗母株的插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母株不同氮营养对切花菊插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切花菊采穗母株随着氮营养提高在插穗产量、平均节数、平均粗度、平均叶面积和平均鲜干重指标上均有提高。且插穗的扦插生根能力也有所提高,最早生根天数及插穗生根苗的不定根数、根长、根系干重等指标也不断提高;但是当氮营养处理超过一定浓度时,各项指标又有所下降。N3、N4处理的切花菊母株插穗在插穗产量、平均节数、平均粗度、平均叶面积和平均鲜干重指标上都显著高于它处理;且N3、N4处理的切花菊母株插穗在最早生根天数及插穗生根苗的不定根数、根长、生根率指标上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根系干重方面N3、N4、N5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2.母株不同氮营养对切花菊插穗生理指标的影响随着母株氮营养处理浓度的升高,每个批次,插穗的叶绿素含量都呈上升趋势。插穗叶片和茎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N3、N4处理的含量最高。插穗叶片和茎的全氮含量均成上升趋势,但N3、N4、N5处理的插穗氮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插穗叶片、茎以及整株的C/N比和糖/N比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3、N4处理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内源激素IAA、ABA、GA的含量变化趋势都各不相同;IAA含量是先上升后下降,每个批次插穗中N3、N4处理的IAA含量都是最高,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ABA含量是先下降后上身,每个批次插穗中N3处理的ABA含量都是最低的。GA含量变化趋势比较复杂,有上升有下降,但每个批次插穗中,N5处理的GA含量最高,其次是N2处理,最低的是N3处理。3.母株不同氮营养对切花菊插穗冷藏后品质的影响随着冷藏时问的延长,三种氮营养(N0、N3、N5)处理下的切花菊母株插穗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和IAA含量、IAA/ABA都是先上升后下降,ABA含量是一直上升,GA含量以及ABA/GA的变化比较复杂,但是三种氮营养(N0、N3、N5)的处理影响了插穗在冷藏期间各种生理变化的快慢。氮营养处理浓度越高,插穗在储藏期间腐烂的越多;冷藏处理后插穗的生根指标方面,最早生根天数、单株不定根数、根长、根系干重等指标都随冷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各个氮营养处理的插穗由上升转向下降的时间点不同,其中N3处理上升转向下降的时间较迟且较为平稳。试验表明,适当的氮营养供应水平可提高切花菊插穗产量和品质,提高了插穗的生理品质,并延长其冷藏时间。
【作者】刘新春;
【导师】房伟民;
【作者基本信息】南京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13,硕士
【关键词】切花菊;插穗;氮营养;产量;品质;生根情况;

【参考文献】
[1]熊伟.基于Petri网的远程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14,博士.
[2]范辉.旅行社营销价值交付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2002,硕士.
[3]刘瑞华,涂 生.GI/G/m排队系统梯度估计的一种新方法[J].自动化学报,1995,06:696-705.
[4]李玲玲,卢倩,朱俊杰.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研究进展[J].电化学,2013,02:103-109.
[5]王业平.面向关联数据的图书馆云服务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情报学,2013,硕士.
[6]蒋良孝,蔡之华.Web挖掘及其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3,03:24-27.
[7]史开泉,卢昌荆.函数S-粗集与规律f-生成发现[J].三明学院学报,2005,04:361-364.
[8]周江评.美国国家公众交通规划基础数据调查及其数据库[J].城市交通,2004,04:23-28.
[9]王璐.基于离子液体功能化石墨烯的三种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3.
[10]汪树穹.我国劳动教养替代性制度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法律,2014,硕士.
[11]王华勋.ERP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D].吉林大学,软件工程,2012,硕士.
[12]唐素芳.以Moodle为平台的网上教学系统的开发[D].浙江工业大学,2009.
[13]邬华宁.基于ZHYF公司的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工商管理,2013,硕士.
[14]秦丽凤.不同木豆品种对低磷与铝毒胁迫的适应性反应及其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植物营养学,2004,硕士.
[15]蒋曦.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竞争性企业定额编制研究[D].长安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2014,硕士.
[16]徐丽娟.《觉醒》中的女权思想[D].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4,硕士.
[17]杨博.基于VFW和OpenCV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2014,硕士.
[18]樊陈,倪益民,窦仁晖,任浩,赵安国,黄国方.智能变电站信息模型的讨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3:15-19.
[19]吴淑娟.WCDMA网络位置指纹定位技术研究及定位中心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2012,硕士.
[20]朱希.家具展览会展示设计中的软装饰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2013,硕士.
[21]刘畅.风险资本融资的制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2003,硕士.
[22]王明达.论图式理论对口译教学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2,硕士.
[23]闫芙蓉.改进型UPQC检测方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014,硕士.
[24]赵竹君.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建筑学,2013,硕士.
[25]邓石桥.仿生犁壁的减粘机理及其仿生设计[D].吉林大学,2004.
[26]胡兆光,段炜,肖潇,田建伟.基于ARE模型推导中国2010年投入产出表[J].能源技术经济,2011,11:8-14.
[27]李忠慧.港口起重机臂架结构风振响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3,硕士.
[28]陆春宇.雅砻江下游桐子林地区湖相层沉积环境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理学,2014,硕士.
[29]金雪.改性天然粘土作为胃部药物和基因协同给药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化学,2013,硕士.
[30]常翔.EGCG对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2014,博士.
[31]郑少华.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中预警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12,硕士.
[32]王远航,邓超,胡湘洪,高军,黄创绵.基于多故障模式的复杂机械设备预防性维修决策[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3]亢铁凤.语篇视角下的中级汉语口语教材编写分析[D].吉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13,硕士.
[34]陈景国.农地市场中的流转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2003,硕士.
[35]杨大计.腹腔镜下胰腺远端切除术临床回顾[D].吉林大学,临床医学,2013,硕士.
[36]高飞.饮品包装形状诱发饮品味觉预期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2014,硕士.
[37]芦亚亚.自然场景下果蔬识别定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
[38]王敬.GMSK调制解调及其实现技术的研究[D].华侨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2013,硕士.
[39]李向阳.KRA管理的方法与实践[J].广西电业,2003,11:78-85.
[40]方兴.基于ARM的仓库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1,硕士.
[41]田凯.中外高水平女足比赛中铲球运用情况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2013,硕士.
[42]苗文强.基于光滑经验似然的VaR计算方法改进[D].哈尔滨工业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14,硕士.
[43]魏寅睿.中国早期古装片研究(1905-1945)[D].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2014,硕士.
[44]傅艳明.亚星化学公司治理风险及评价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会计,2013,硕士.
[45]王延光,韩文功,刘浩杰.多尺度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与匹配[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03:333-339+370+24.
[46]雷蕾.Brinkman问题的非协调有限元逼近[D].郑州大学,计算数学,2013,硕士.
[47]邵明婕.论有限合伙制度下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D].大连海事大学,法律,2013,硕士.
[48]李国红.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与经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2003,硕士.
[49]王建.单孔单通道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与传统腹腔镜比较的前瞻性研究[D].苏州大学,泌尿外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50]吴杰康,吴强,陈国通,梁缨,周举.基于模糊随机机会约束规划的输电可靠性裕度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05:23-28.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