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匹配的全球研发系统架构设计规则

基于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匹配的全球研发系统架构设计规则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7-28 分类:文献综述 喜欢:3689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当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静态能力的比拼,而日渐成为平台之间的竞争与网络之间的竞争。面对提升技术的急迫需求,研发国际化已经成为新兴经济国家的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必然路径。后发企业必须打破封闭条件下的能力追赶模式,依托全球化资源配置的机会,将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与海外技术资源相结合,实现企业技术能力的突破。在这样的情境下,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后发企业,越来越多得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起服务于自身技术能力提升的全球研发系统。设计与构建全球研发系统架构的关键,在于处理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之间动态的匹配关系。学术界对于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镜像假设”是否成立,即“为了实现系统运行效率的最大化,技术模块性和组织模块性是否应该完全对应”。许多学者发现,现实中的企业会选择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并不对应的方式构建系统架构。本文加入这一经典争论的探讨之中,在紧密围绕“全球研发系统架构的设计规则”这一主题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回答“在研发全球化情境下,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应当如何进行匹配以促进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这一具体的研究问题,来对架构理论研究中的镜像假设争论作出深入探讨。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四个系统性关联的子研究。首先,通过探索性的多案例比较分析,研究技术差距在全球研发系统架构构建过程中呈现出的前因作用。随后,通过集合论式的实证分析,研究组织身份认同差距在全球研发系统架构内如何影响组织模块性、技术模块性与技术追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比较区域制度认同差距与组织身份认同差距在作用机制上是否存在差异。最后,基于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同构/异构”的协同模式,进一步探讨研发系统架构构建的动态过程,从而在上述三个子研究的基础上展现全球研发系统架构设计规则的全景。通过四个子研究的系统性递进,本文解构了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的协同机制,剖析了技术差距和组织身份认同差距这两个关键因素的作用机制,从而深入阐释了全球研发系统架构的设计规则,得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结论:(1)基于“不对称假设”的全球研发系统架构设计规则,更符合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实际。在研发国际化情境下,由于面临与目标组织单元之间的技术差距,包括单体技术差距和系统技术差距,后发企业往往难以设计并控制其架构的关键部分,继而无法同步完成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的设计,并难以遵照传统的“镜像假设”实现两者完全对应的理想状态。后发企业需要根据单体技术差距和系统技术差距的不同程度,选择不同步建立、不完全对应或模块性程度不一的技术架构和组织架构。这样的架构构建方式虽然没有遵循理论上更为有效的镜像假设模式,但却是特定情境下最为可行的路径选择。(2)组织身份认同差距对于技术模块性与组织模块性的影响作用并不相同。用新产品开发绩效表征系统的技术追赶时,一方面由于知识与身份认同在集体性实践中的共同嵌入,组织身份认同差距会负向影响技术模块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由于模块性设计对子系统的分隔效应,组织身份认同差距正向影响组织模块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关系。因而组织模块性的设计相比于技术模块性的设计更容易在组织身份认同差距较高的情境下发挥作用。组织身份认同差距的存在,同样让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之间难以呈现出符合镜像假设要求的设计。此外,区域制度认同差距与组织身份认同差距产生的影响作用高度趋同,这种趋同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区域制度认同差距是通过影响组织身份认同差距而间接影响研发系统的技术追赶。(3)后发企业可以选择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之间“同构/异构”的不同协同模式,应对技术差距与组织身份认同差距带来的影响。在构建全球研发系统并进行架构协调的过程中,在理论上松散耦合程度更高、模块性更强、更符合镜像假设的架构设计并不一定适用于后发企业面临的情境。后发企业必须选择最合适的设计规则来实现组织模块性和技术模块性的协同匹配,其协同模式可以包括“短时同构、长时同构、短时异构、长时异构”四种类型,分别适用于技术与制度因素影响之下的不同情境。在实现全球研发系统模块性设计的过程中,后发企业可以引入实时的、人为的协调策略与控制策略,并通过实施“接受、减弱、回避、整合”等组织身份认同管理响应机制,保障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之间协同匹配的顺利进行。本文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1)填补了后发企业研发国际化过程机制研究的欠缺。现有文献相对缺少对于后发企业通过构建全球研发系统的方式实现研发国际化这一新兴现象的关注,更忽略了对于全球研发系统的具体构建路径和构建过程的解构与剖析,继而也忽略了从中体现的连接后发企业研发国际化前因与后果的中间机制。本研究创新性得从技术模块性和组织模块性协同匹配的动态过程视角出发,针对后发企业研发国际化中遇到的创新体系整合失败、境外单元运行困难、技术学习难以实现等问题,分析全球研发系统的构建路径、协同模式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从而弥补了国际化文献中对于后发企业全球研发系统构建过程机制研究的欠缺。(2)促进了架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模块化研究的情境化发展。本文从设计规则的角度分析了组织模块性和技术模块性在边界条件影响下展现的动态关系,提出“同步同构”的匹配方式并不一定是后发企业构建研发系统的最佳选择,并讨论了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协同的四种模式,对于镜像假设的理论争论作出进一步探讨。同时,本文选取新兴经济国家后发企业寻求技术追赶的这一特殊且重要的情境,探讨后发企业构建研发系统架构过程中的模块性问题,发现技术差距与组织身份认同差距的存在让不符合镜像假设的架构设计反而拥有更强的适用性,从而对架构理论与模块化研究的情境化发展做出贡献。(3)对于组织身份认同研究的跨领域拓展作出探索。本文在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内,引入组织行为研究关注的与“组织身份”相关的构念,认为“组织身份认同差距”影响了组织模块性与技术模块性在全球研发系统内发挥的作用,并比较了区域层面与组织层面的认同因素在影响机制上的异同,最终将“组织身份认同差距”认定为影响后发企业全球研发系统架构构建最为关键的制度要素。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本文将组织身份认同相关的研究进一步融入到战略管理这一主流管理研究领域之中,从而对“组织身份认同”这一核心构念的跨领域拓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本文针对开展研发国际化以寻求技术赶超的后发企业所存在的架构构建通病,基于模块性设计的思路来呈现、分析与解构系统建构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并对案例企业中呈现出的经验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剖析,为正在或将要面临这些问题的中国企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与架构设计的实践参考。
【作者】黄学;
【导师】魏江;
【作者基本信息】浙江大学,企业管理,2014,博士
【关键词】架构;技术模块性;组织模块性;技术差距;组织身份认同差距;

【参考文献】
[1]严颖.中职英语教师反思型听评课研究[D].宁波大学,教育教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2]江峰.流媒体在移动网络中的切割、缓存传输控制方法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3,硕士.
[3]陈世林.肝非高斯扩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014,博士.
[4]梁娜.电力项目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与防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5]刘治佑.大豆异黄酮合酶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制备[D].新乡医学院,细胞生物学,2012,硕士.
[6]杨晓玲.传感网支持下视频变化检测服务研究[D].上海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2014,硕士.
[7]李洲.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8]孙姣.我国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4,硕士.
[9]王涛,陈怀义.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07:102-104.
[10]沈瑜平.冷轧厂天车(行车)定位及智能导航系统[J].冶金自动化,2015,01:80-84.
[11]孙健.基于证据理论的集装箱船大风浪航行安全评估[D].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科学与技术,2013,硕士.
[12]昌敏.矿难患者肺功能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呼吸内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3]周长攀1,苏健勇1,杨贵杰1,杨金波2.基于双零序电压注入PWM策略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4]熊蛟.四川移动以价值为核心的投资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工商管理,2003,硕士.
[15]范小雄.城门山铜矿投产初期露头矿的开采工艺[J].金属矿山.2003(03)
[16]蔡琨.太湖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和生态健康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013,硕士.
[17]郭振苗.农村生活污水土壤渗滤过程中氮素运移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18]刘建.地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011,硕士.
[19]程赓.表面吸附改性PVDF超滤膜工艺研究和对赣江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市政工程,2012,硕士.
[20]沈沉,黄少伟,陈颖.未来电网的快速建模与仿真方法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10:8-15+29.
[21]任燕燕.基于智能计算的非线性系统辨识算法研究及其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14,博士.
[22]秦安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结果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2013,硕士.
[23]张文春.对置活塞发动机运动和动力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2013,硕士.
[24]范丽丽.实时荧光PCR检测食品肉类种源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2013,硕士.
[25]刘艳.绿色概念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D].青岛大学,设计艺术学,2013,硕士.
[26]张强.大型水平轴风力机叶片气动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D].兰州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2013,硕士.
[27]唐加福,张艳娥,董颖.供应商参与的部件设计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判[J].控制与决策,2006,05:576-579.
[28]王艳荣.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29]刘姝.中日韩三国沿海城市填海造地战略研究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3,硕士.
[30]陈晓雪.论共同犯罪分案诉讼及其立法完善[D].广东财经大学,诉讼法学,2014,硕士.
[31]琚翔宇.基于辐射度算法的场景模拟系统的实现[D].吉林大学,软件工程,2013,硕士.
[32]朱强华.行车噪声环境下的快速声学事件检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4,硕士.
[33]白敬华.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值约简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4.
[34]詹迎青,孟凡彬,杨旭林,刘孝波.改性石墨烯对聚芳醚腈纳米复合材料流变及热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2011:1.
[35]焦红红.城市出租汽车决策支持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D].长安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014,硕士.
[36]刘军.数据挖掘技术在公安警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工程,2013,硕士.
[37]于佳玉.成渝两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区域经济学,2014,硕士.
[38]邹小翠.碳化硅纳米线/单壁纳米管核壳异质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39]刘学士,肖旭,戴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磨削力预测[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3,01:227-229.
[40]丁少敏.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2012,硕士.
[41]谢小红.社会资本理论视域下进城流动学生的学业成就研究[D].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3,硕士.
[42]袁莹.GABA_B受体激活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PI3K/Akt和Ras/Raf/ERK信号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工程,2013,硕士.
[43]王基壮.锅炉拱型对炉膛传热过程影响的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动力工程,2003,硕士.
[44]王学飞.甲醇重整制氢微化工过程的滑模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13,硕士.
[45]曲辛淼.后危机时期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2012,硕士.
[46]张慧琴.城际公交票价制定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企业管理,2013,硕士.
[47]岳芳宁,罗水明,张承东.人工碳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降解与转化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3,02:589-596.
[48]李向远.铁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无机化学,2013,硕士.
[49]徐丹凤.伴发甲状腺癌桥本病人甲状腺组织弹性特征的超声研究[D].遵义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50]李莎.基于反义RNA技术降低发酵生产3-羟基丙酸中的副产物[D].北京化工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2013,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