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性批评

论生产性批评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7-10 分类:开题报告 喜欢:1840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生产性批评是指视文本为一个蕴含大量矛盾、含混的多义体,通过阅读和批评,深入到文本内部,发掘文本中没有说出的东西,即从构成文本的话语组织及其不连贯、省略、缺失中主动寻找文本的生产过程。由此,批评的意义在于批评者的“生产”之中。本文主要探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阿尔都塞、马谢雷和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詹姆逊的生产性批评思想,着力解决批评中的“生产性”问题。第一章,生产性批评的一般问题。生产性批评视文本为一个矛盾体,通过深入到文本内部,积极地改造文本中既定的东西,释放文本没有说出的东西。这样,批评就是生产意义的工作。第一,生产性批评的内涵主要包括生产性、过程性和现实指涉性。生产性批评的“生产”不是物质生产,而是文学阅读和批评中采取类似物质生产的加工行为。这意味着被生产的对象及其生成物之间存在过程性。同时,文学批评要依据文学得以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如果撇开历史语境或超越时代去评价文学,就会带来阐释的隔膜,颠覆文学历史的真相。第二,生产性批评的成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到话语的语言学转向导致话语模式在阅读和批评中具有生产意义的强大力量,从而在社会历史和权力层面寻求对批评的创造性理解;二是从文本接受到文本阐释的读者阅读范式转型,强调读者对文本的构建作用;三是从文学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格局新变,使理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作品,而是跨越文学边界,弥漫于各类人文社科领域。由此,生产性批评在语言学、接受美学、文化学的转向之中得到合理说明。第二章,结构与生产:阿尔都塞的生产性批评。本部分主要通过对阿尔都塞的生产性批评研究,探讨文本解读如何通过对结构的揭示,使认识成为生产的过程。第一,生产性:结构与意义。在结构主义看来,“结构”产生了现实,文学存在于结构和符号之中,寻找支配表面现象的潜在结构,以结构和符号的解码获取意义才是文学研究的对象,所以“生产性”意指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即结构具有生产性,能产生意义。结构主义开启了生产性批评。第二,阿尔都塞的生产性批评。阿尔都塞成功实现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向哲学领域的转换。从马克思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断裂中,阿尔都塞揭示出深藏于表层文本之下的“总问题”结构。由于总问题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着,所以只能通过症候式阅读使其显现,从而认识成为一种生产。这就需要接受者在阅读作品时善于从外部入手窥破文本中潜在的离心结构,觉察到意识形态的幻觉及其深层支配特质,使批评的目的在于生产出不在场的内容。第三章,“离心”与生产:马谢雷文学生产论。马谢雷吸收了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思想,遵循“生产”的逻辑理路,将症候式阅读用于批评实践,其文学生产论开启后结构主义诗学批评。本部分主要围绕文本与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探究马谢雷的文学生产论思想。第一,马谢雷对传统批评的批判。马谢雷文学批评的目的在于构建能“生产知识”的批评模式,即批评是按照一定的生产规律和流程,制作出符合科学化规则的文学“产品”。为此,他清除了传统文学观念中的种种非科学成分和批评术语,包括对反映论、创造论的批判和对阐释性批评的批判。第二,马谢雷生产性批评的构建与实践。一方面,“离心”结构是生产性批评的科学指向。马谢雷提出必须放弃完整性和一致性概念,对不完整性和未完成性给予特别的关注,这就需要探究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语言进入文本,带来文本内部的断裂,实现文本的内在生产功能,并在这一过程中摒弃批评等同于作品思想的错误观点。在马谢雷看来,由于沉默和缺省,文本从意识形态的中心移开,从而形成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离心是文学生产的必然结果。马谢雷构建的生产性批评显露出三个主要内容:一是批评与生产相结合,一是批评与作品相分离,一是批评要面对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第三,马谢雷关于文本与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分析导致了文本的“复数形式”,所谓“生产性”即指话语对文本的重构,即话语产生了第二文本,呈现出鲜明的后结构主义倾向。当然,马谢雷的生产思想主要是指文学如何实现对意识形态的加工变形,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形式主义倾向及其对社会性建构因素的忽略,这一点由伊格尔顿加以修正。第四章,“形式的政治”与生产: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本章主要从伊格尔顿的文本“形式—政治”批评入手,探究其意识形态生产论思想。第一,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形式观,在文学生产和意识形态之间建立起一种辩证关系,既批判了形式主义强化形式、远离政治的批评观,又批判了庸俗社会学弱化形式,从文本中直接寻找意识形态的内容的做法,正确处理了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第二,形式的政治批评。伊格尔顿沿着马谢雷提出的问题继续思考,深入揭示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的复杂关系,将形式的考察与意识形态的内容联系起来,尤其关注形式与意识形态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形成独特的“形式—政治”批评模式。在文本与意识形态方面,伊格尔顿区分出文学生产结构中的六个要素,提出批评的任务就是揭示出文本意识形态的生产模式,实现对阿尔都塞、马谢雷观点的继承和修正。在形式的政治批评实践方面,伊格尔顿主要探究:一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如何通过形式要素进入文本,构成文本的生产,一是文学形式是如何实现对意识形态的重构,发挥形式建构功能和积极意义。其“形式的政治”并非单纯的语言技巧和形式结构,而是指文本化了的社会历史现实,此即生产性的内核。第五章,“政治无意识”与生产:詹姆逊的文本阐释论。如果说伊格尔顿致力于发掘文本外部要素通过何种渠道投射到文本内部,实现诸种意识形态的生产,詹姆逊则在文本内部实现文本的阐释目标。在继承阿尔都塞等理论基础上,詹姆逊将文本阐释与意识形态、历史政治联系起来,强调文本生产是对社会矛盾的想象性或象征性解决行为,阐释就在于揭示“政治无意识”的运行机制、遏制策略和被意识形态压抑的社会矛盾、历史真实与政治欲望,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批评策略。第一,形式的辩证批评。詹姆逊在批判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带来的“语言的牢笼”基础上,就文本形式和意识形态、社会历史意蕴的复杂关系,提出形式的辩证批评,观照文学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辩证观念,折射出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和历史情境。为此,阐释所追求的是文本形式、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内容。第二,文本阐释与意识形态。文学阐释的目的在于通过追寻文本背后的深意,达到对文本新的理解。在詹姆逊看来,阐释作为强有力的“重写”,是根据特定的主导符码对具有深度模式的文本进行重新发掘的结果。任何批评都应通过符码转换,将历史纳入自己的研究语境之中,所以生产性即指符码与历史的关系。依此,詹姆逊提出批评家的任务就在于发现文本叙事因素中隐匿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以文本阐释的“三个同心框架”策略为例探究文本阐释的意识形态模式,揭示文本蕴含的社会象征性行为,显示批评是一种生产。当然,詹姆逊和伊格尔顿在批评的理路、重点方面也形成各自特色。第六章,走向反思性的生产性批评。本部分主要基于当代哲学和人文思潮进入所谓“后理论时代”,面对文化扩散的逻辑事实,提出生产性批评要对自身的功能进行反思。第一,意识形态的反思。在后理论时代,意识形态被替换为效用、技术和各种话语,文学自身的惯例、规则、图式遭遇解构。第二,文学存在方式的反思。文学性像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一切的历史叙事、哲学观念、神学故事无不打上文学的语言情结。为此,需要重新认识文学和意识形态、文学生产和文化生产等相关问题,促使文学生产在文化理论视域中及时调整研究对象和范围,在发挥对现实政治批判的同时,正视后理论视域中文学批评功能的变化。第三,生产性批评的反思。通过对比解构主义和文学生产,探究二者在形式、审美和政治批评上的差异性,进而提出一方面,要规避文学批评中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的扩大化;另一方面,关注文学的审美性具有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文学的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适度张力,寻求其中最大公约数,是避免批评滑向极端化、单一化的有效策略。由此,结构—意义、话语—文本(互文本)、形式—政治、符码—历史成为贯穿生产性批评的内核,成为阿尔都塞、马谢雷、伊格尔顿和詹姆逊等四位批评家孜孜以求的文学生产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也符合当代文学批评从文本批评向文化批评、从形式到政治和历史的“向外转”趋势。
【作者】蒋继华;
【导师】姚文放;
【作者基本信息】扬州大学,文艺学,2014,博士
【副题名】以“西马”、“新马”四批评家为例
【关键词】生产性批评;阿尔都塞;马谢雷;伊格尔顿;詹姆逊;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张虹.潍坊市统计局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2]郭绍娟.医务社会工作对癌末患者的介入思考[D].郑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2013,硕士.
[3]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9,09:88-94+97.
[4]王晶.中美大学校长职业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高等教育学,2013,硕士.
[5]杨鹏,胥晓.淹水胁迫对青杨雌雄幼苗生理特性和生长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2,01:81-87.
[6]智建颖.文学与音乐的双重变奏[D].海南大学,文艺学,2014,硕士.
[7]郁洁.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2012,硕士.
[8]史丹妮.基于SSH框架的网上购物系统[D].吉林大学,软件工程,2012,硕士.
[9]邵倩.纳米结构对蛋白质构象影响的电化学及谱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石华军.基于化学史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1]浑凌云.冀西北间山盆地和太行山冀西山地晚更新世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2012,硕士.
[12]杨增.基于.NET技术的云文职院协同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13]韩苏川,秦晓萍.我国智能网的建设简况及设备配置[J].邮电设计技术.1998(01)
[14]庄惠琴.A企业人力资源ERP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15]谢小萍.高校学生宿舍优化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建筑技术科学,2004,硕士.
[16]龚元明,萧德云,王俊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下)[J].冶金自动化,2002,05:1-4.
[17]程家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企业管理,2014,硕士.
[18]韩亮.通络兴阳汤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2013,硕士.
[19]黄培青.基于IP网络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20]刘腾.双峰泥沙运动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2012,硕士.
[21]李军.辽宁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公共管理,2014,硕士.
[22]伍叶梅.银葛双解剂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老年医学,2013,硕士.
[23]罗芳.中华慢性肝病PRO量表的计量心理测量学考评[D].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24]房桂英,魏志强,贾东宁.大规模公务员培训的智能化电子政务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102-105.
[25]戴强晟,王少荣.SimpliciTI无线自组网在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07:83-87.
[26]胡潇潇.张家港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变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D].南京大学,植物学,2013,硕士.
[27]臧哲.无线传感网层次型路由协议的研究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3,硕士.
[28]陈鑫.小型高温超导直线感应电机样机的设计与测试[D].西南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013,硕士.
[29]陈淮.基于朗肯循环废热回收系统的蒸发器仿真及试验研究[D].东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14,硕士.
[30]朱志平,周艺,周琼花.碳纳米管泡沫体的制备及其对腐植酸的吸附性能[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73-77.
[31]余兰伟.睡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32]汤景之.我国世界级女子短距离自由泳运动员重大国际比赛赛前训练负荷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2013,硕士.
[33]姜岩.对未来影响最大的六项前沿技术[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07:43.
[34]许振辉,张峰,孙凤梅,胡占义.基于邻域传递的鱼眼图像的准稠密匹配[J].自动化学报,2009,09:1159-1167.
[35]张尚尚.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转型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6]裘宏庆.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决策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工商管理,2004,硕士.
[37]孔真真.基于视觉感知的立体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宁波大学,电路与系统,2014,硕士.
[38]叶建位.大型实时数据库关键技术及系统构架[D].浙江大学,2005.
[39]康师表.基于BOTDA的组合梁桥面板裂缝监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2013,硕士.
[40]李晓静.缺氧/好氧平板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特性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市政工程,2012,硕士.
[41]武文斌.基于OMI数据的大气臭氧总量反演方法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2]蒋萍.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03,硕士.
[43]邓检华,孙骏,汤祥林.基于μC/OS-Ⅱ的工程安全监测单元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11:113-115.
[44]禹朝帅.高温金属材料蠕变疲劳及三维裂纹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2013,硕士.
[45]杨博.高中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教育,2003,硕士.
[46]谢方方.未治疗及治疗失败感染根管微生物定植模式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内科学,2004,硕士.
[47]张建.海洋环境下CFRP及CFRP-混凝土界面性能的耐久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2013,硕士.
[48]王晓佳.不育剂EP-1对小鼠空间记忆、焦虑及哺乳期行为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动物学,2013,硕士.
[49]罗玲.“红大”烟叶多酚含量的分布特征、土壤影响因子及对评吸质量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2012,硕士.
[50]王士联,葛涛.粗铜酞菁生产中三废治理方案的优选[J].污染防治技术.1996(04)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