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前外侧壁跨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3D可视化研究

腹前外侧壁跨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3D可视化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11-20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1782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研究背景:皮瓣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肌瓣和轴型皮瓣;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诞生及发展,临床出现了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肌骨皮瓣;80年代以来,皮瓣的临床应用得到空前的发展,相继开发了主干动脉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肌间隔血管皮瓣、静脉皮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等。穿支皮瓣(perforatorflap)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精细的显微手术器械的发展与临床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Stepanov于1980年首次报道了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但由于原文是俄语,当时并未引起显微、整形外科界同仁广泛的注意。1984年,我国解剖学者沈怀亮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上报道了“臀区肌皮穿支”的定位定量研究结果,并明确指出: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穿支是臀区皮肤的主要血供来源,可以考虑以其穿支血管为轴设计皮瓣。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与设备条件的限制,其报道未引起业界的重视。Kroll等于1988年报道了以肌皮穿支血管为蒂的转移皮瓣。Koshima等于1989年报道了以腹壁下动脉肌皮穿支为蒂的皮瓣来修复口底及腹股沟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该技术不损伤深部的腹壁下动脉,不携带腹直肌,切取后皮瓣较薄,修复效果完美。直到这些手术方式报道后,才使整形外科医生们开始认识到肌肉并不是维持皮肤组织存活的必要成分,较为细小的穿支血管也可以单独作为血管蒂,用来供养一定的组织量,而且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修复效果,于是整形外科领域真正迎来了穿支皮瓣的时代。然而,单纯的穿支皮瓣通常仅以管径较细小的肌皮穿支或肌间隔穿支为蒂取瓣,因此供皮面积相对偏小。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及环境的变化,交通意外伤、重度烧伤、严重皮肤撕脱伤、恶性肿瘤等创伤或肿瘤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往往伴有大面积的皮肤及其他组织的缺损,而对创面早期、良好覆盖是外科修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供区损伤小的跨区超大穿支皮瓣的切取成为治疗修复的关键。腹前外侧壁的皮肤通常比较松弛,面积宽阔,部位相对隐蔽,加之此处脂肪层通常较身体其他部位丰富,这些特性使得临床较易获取大面积、大体积的跨区皮瓣。腹前外侧壁跨区皮瓣最为典型的临床应用是乳房再造。Holmstrom等于1979年首次报道了应用下腹部游离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皮瓣)再造乳房。Hartrampf等于1982年亦成功地应用带蒂的TRAM皮瓣进行乳房再造。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技术的进步,Blondeel及Allen等均于1994年报道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皮瓣)成功地进行乳房再造。自此,掀起了DIEP皮瓣应用于临床乳房、阴道、阴茎再造及头颈部、上肢、下肢缺损修复的近20年高潮,也顺理成章地造就了DIEP皮瓣成为跨区穿支皮瓣在临床应用的杰出代表。与临床轰轰烈烈的各种皮瓣术式改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关皮瓣解剖学基础的研究,尤其是跨区皮瓣理论基础的研究相对匮乏,为此,我们对腹前外侧壁穿支皮瓣的血供及其伴行神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期为临床腹前外侧壁跨区皮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目的:1.通过对腹前外侧壁穿支体(perforasome)及其伴行神经的应用解剖和Mimics三维重建研究,为临床在腹前外侧壁切取穿支皮瓣或复合皮瓣提供应用解剖基础;2.探索穿支体及其吻合血管(chokevessels)的三维形态学特征,为腹前外侧壁跨区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3.探索乳胶-氧化铋微血管灌注技术中灌注液的最佳配比方案,为微血管形态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安全便捷的方法。方法:1.腹前外侧壁跨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3D可视化研究福尔马林液浸泡的防腐固定女性标本5具,行腹前外侧壁层次解剖。新鲜自愿捐献的成人整尸10具(男性8具,女性2具),行动脉明胶-氧化铅整体灌注、X线摄影、CT扫描及三维重建、层次解剖。明胶-氧化铅溶液配方:明胶5g,40℃温水100m1,氧化铅100g,即溶液与造影剂的容重比为1:1。灌注液用量:20~30ml/kg.腹前外侧壁跨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3D可视化研究主要技术路线图如下:1.1腹前外侧壁跨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标本灌注前,先行螺旋CT扫描,灌注后,再行整尸X线摄片和螺旋CT扫描。CT扫描后对腹前外侧壁行层次解剖,经外科平面完整地截取腹前外侧壁皮肤及皮下组织。在腹外斜肌筋膜和腹直肌鞘的浅层,由外侧向内侧进行剥离。在近腋中线至锁骨中线附近剥离时,应注意由腹外斜肌深面浅出的肋间后(肋下)动、静脉发出的1-3排外侧支及其伴行的肋间(下)神经外侧皮支。剥离至腋前线附近时,注意旋髂浅动脉、腹壁浅动脉皮穿支,观测并标记后切断。继续向内侧解剖,当剥离至半月线邻近腹直肌鞘的外侧缘时,谨慎剥离,注意仔细解剖和保护穿过腹直肌前鞘的腹壁下动、静脉及腹壁上动、静脉的外侧排穿支和内侧排穿支及其伴行神经,在切断各穿支前做好标记。依此方法逐层解剖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膜外组织并行X线拍摄。重点解剖观测外径>0.5mm的穿支,观测皮动脉的来源、数量、管径、走行、分布密度、营养区域及其跨区相互吻合的情况等。统计方法:所得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以(x±s)的形式表示。1.2腹前外侧壁穿支体的三维重建及跨区皮瓣设计1.2.1未灌注造影剂前的骨骼标本三维重建灌注造影剂氧化铅后的骨骼显影受动脉血管造影剂显影的影响,骨骼重建时分割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于未灌注造影剂前先进行一次CT扫描,单独用于骨骼重建,而后将灌注造影剂后的标本重建血管、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骨性标志,再将单独重建的骨骼标本与灌注后重建的骨骼进行配准,这样就可以达到即清晰显示重建血管,又完美显示重建骨骼的目的。将CT扫描所得Dicom格式图片资料导入个人计算机,利用Mimics分割(Segmentation)工具,通过设置恰当的骨骼阈值,进行阈值分割(Thresholding),利用区域增长(RegionGrowing)工具对经分割后产生的新面罩(Mask)选择需要的连续骨骼结构,然后再对经区域增长后的新Mask进行3D重建(Calculate3DfromMask)。最后将3D重建的骨骼模型以STL格式文件导出备配准时用。本课题主要重建了与腹前外侧壁穿支血管有关的骨盆、股骨上段及部分胸廓前壁。利用Mimics软件进行3D重建时,必须注意设置除当的阈值提取组织,这一点至关重要。基于灰度值的阈值分割提取,使不同的组织能够轻松的从原始的二维图像中独立出来。对提取对象的编辑均在蒙罩(Mask)的层面上进行,二维图像本身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同时支持再编辑。断层图片中,不同组织的灰度值不同,所以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阈值来提取相应的组织。着色的象素其灰度值落在阈值之间,故其被提取。准确的设置阈值是提取组织的关键,阈值提取组织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检查提取的组织是否合适。阈值左区间设置得太低,则会提取许多噪点,影响3D编辑时分割的难度和准确度;阈值左区间设置得太高,则会有许多骨组织丢失,无法完整重建所需骨骼结构。Mimics会将提取的象素存放在一个Mask里,同时Mimics提供一系列的工具编辑修改Mask,从而提取所需的组织。编辑好的Mask可以用来生成3D模型,这样就实现了2D断层扫描图片到3D实体的转换。1.2.2灌注造影剂后相关结构的3D重建1.2.2.1通过快速直接体绘制(VolumeRendering,VR)方法重建腹前外侧壁穿支血管鼠标左键点击Mimics软件3D视窗的右侧的”Show/hidethevolumerendering”(显示或隐藏体绘制)工具按钮,稍等一会后在3D视窗内即可观察到经快速直接体绘制方法获得的血管3D重建图片。1.2.2.2通过动态重建(DynamicReconstruction,DR)重建相关的骨骼、腹前外侧壁穿支血管、皮肤及浅筋膜Ⅰ相关的骨骼重建灌注造影剂后的骨骼重建无法像未灌注造影剂之前骨骼重建那样相对简单。因为骨骼显影受血管造影剂显影的影响,很难直接用阈值分割的方法直接重建骨骼。需要利用菜单栏内的分割(Segmentation)工具按钮的多层编辑(MultipleSliceEdit)工具条,先将轴视图全部图层数据所有灰度值擦除(Remove),再在各轴视图层面上根据骨骼的形状画出骨骼轮廓,选择添加(Add),然后对添加的新Mask进行3D重建,即可建立灌注造影剂后的部分骨骼模型。为减小手工绘制各层面骨骼外形轮廓的工作量,仅选择画出与腹前外侧壁穿支血管相关的标志性层面进行部分骨骼重建。然后,导入保存好的STL格式文件(File/ImportSTL…)骨骼模型,全屏状态下在3D视窗内通过移动、旋转等操作将灌注造影剂前重建的骨骼与灌注造影剂后重建的部分骨骼进行配准,利用经配准好的骨骼与准备重建的穿支血管等模型组合立体显示,这样就可以同时完美、清晰地显示重建的血管及骨骼结构。Ⅱ腹前外侧壁穿支血管的动态重建为了减少计算机在3D动态重建中的工作量及手工提取单一穿支血管的编辑时间,很有必要首先对导入Mimics软件的CTA数据进行剪切(CropProject),对腹前外侧壁范围稍加扩大选择即可。设置恰当的阈值提取血管非常重要。恰当的阈值是清晰显示皮肤穿支血管吻合的必要前提条件。若阈值低点设置过高,主要只能显示主干血管及少量粗大穿支,无法显示大多数穿支及其吻合,但此种情况3D编辑相对简单;阈值低点设置过低,将导致图像内噪点过多,重建后很难用擦除工具擦掉干扰的噪点,提取单条穿支血管重建的难度很大。经反复实验、对比,可将最低阈值设置为350~450,阈值最高不限,这样就可以清晰显示腹前外侧壁各穿支血管及其跨区吻合情况。将轴视图移至剪切后的图像顶层,利用多层编辑(MultipleSliceEdit)的擦除(Remove)功能手工擦掉除胸壁下部、腹前外侧壁及股部上部以外的所有无关组织结构的灰度值(注意保留胸廓内动脉、肋间后动脉、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分布区域,并保留发出各分支的一小段髂外动脉及股动脉),然后对擦除无关组织后的新Mask进行重建。擦除无关组织结构的操作非常必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建时计算机的工作量,减少重建时的等待时间,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干扰因素,从而减小3D编辑时的难度。否则,影响因素太多重建后根本无法提取分离出需要的穿支及其源血管。选择阈值低点较高(如2976)的动态重建时3D编辑相对简单,但仅可以重建出血管主干及很少部分粗大的穿支血管。利用菜单栏内的分割(Segmentation)按钮的3D编辑(EditMaskin3D)选项,在轴视图及冠状面视图中调整边界线位置,保证3D视图中重建的模型均在界线内。放大3D视图至整个屏幕,向多个方向旋转图像,利用3D编辑的套索(Lasso)及擦除(Remove)工具逐步去除多余的结构或噪点。操作中应注意,虽然3D编辑在3D图像上操作,但实际编辑的效果体现在平面Mask上,因此在对3D图像编辑时,必须同时点击到其对应的平面Mask上。关闭3D编辑工具条后,需要对编辑好的对应的平面Mask进行重建,即可获得阈值低点设置为2976时所有腹前外侧壁的血管主干及其少量穿支的3D模型。复制该平面Mask,通过3D编辑的擦除可分别提取建立腹前外侧壁单个血管主干的3D模型,并可以进行分色处理。选择阈值低点较低(如400)的动态重建时3D编辑较为复杂,但可以清晰显示各穿支血管及其跨区吻合情况。重建的方法与设置高阈值时相同,只是3D编辑中擦除无关结构或噪点的难度加大,同时需要具备腹前外侧壁血管分布概况的解剖学知识。在3D重建编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经常保存,这点尤其在做穿支血管重建时非常必要,否则辛辛苦苦做了很久,在重建时可能因为操作方法不当或运算量过大等原因导致死机,强行关闭Mimics程序甚至需要强行关机后所有未保存数据都会丢失。Ⅲ腹前外侧壁皮肤、浅筋膜的重建将阈值设置分别调整为皮肤或浅筋膜的阂值范围,各建立新Mask,在轴视图上擦除无关结构的灰度值,然后分别3D重建。若重建的皮肤或浅筋膜有断续现象可进行包裹(Tools/Wrap)操作,使之连续光滑。2.乳胶-氧化铋微血管灌注技术的研究“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被誉为血管灌注技术的“金标准”,但应用此方法研究血管形态亦有不足之处:①铅是对人体及环境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②明胶属于热填充剂,灌注时须将温度控制在40℃左右,操作起来较为麻烦;③明胶凝固后弹性差,血管解剖时易拉断。本实验造影剂使用与氧化铅具有相近密度、相似显影效果,但毒性很低的绿色重金属氧化物—氧化铋代替氧化铅;悬浮剂使用常温填充剂、具有较高悬浮性能及超高弹性的乳胶代替明胶,进行大耳白兔皮肤血管的灌注效果研究,从而探索出乳胶-氧化铋微血管灌注技术中灌注液的最佳配比方案,以期为微血管形态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安全便捷的方法。2.1血管灌注模拟实验取用输液头皮针(针头0.6mm)30条,分为5组,每组3条。调整乳胶浓度,分别推注容重比均为1:1的乳胶-氧化铅或乳胶-氧化铋灌注液,测试不同浓度乳胶液对造影剂的悬浮效果。2.2探求乳胶最佳稀释比例将1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各组灌注液中含60%天然乳胶原液的乳胶溶液与造影剂氧化铋的容重比均为1:1,调整乳胶用氨水的稀释比例,用以测试悬浮性能最佳时的乳胶稀释比例。2.3探求乳胶、氧化铋最佳配比将9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各组灌注液中含60%天然乳胶原液的乳胶溶液浓度不变,调整造影剂氧化铋的比例,用以测试乳胶、氧化铋最佳配比。乳胶-氧化铋微血管灌注技术的研究主要技术路线图如下:结果:1.腹前外侧壁穿支体的形态(1)腹壁下动脉内侧排穿支位于腹直肌的内1/3,外侧排穿支位于腹直肌的外1/3。这些穿支主要分布在脐上一个腱划至脐下8.0cmm范围之内,尤其是在脐下4.0cm范围内或脐旁两侧,有较恒定的外径≥0.8mm的穿支,并且这些穿支均有神经伴行。X线造影显示DIEP在腹前正中线两侧存在丰富的横行真性吻合支。本文15具(30侧)标本中,观测到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182支,平均每侧约6支。穿支蒂长为(2.4±0.7)cm,外径为(0.7±0.2)mm,单穿支供血面积(32.9±14.8)cm2。内侧排穿支是腹壁下动脉穿支的优势血管。(2)腹壁上动脉在腹直肌的止点处发出粗大的穿支(外径≥1.0mm)营养该处皮肤。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142支,平均每侧约5支。这些穿支主要于第6肋间隙至腹直肌第1个腱划处穿出。穿支蒂长为(2.5±1.5)cm,外径为(0.6±0.3)mm,单穿支供血面积(34.4±8.9)cm2。(3)腹壁浅动脉以直接皮穿支形式分布于腹前外侧壁下部外侧的皮肤,该动脉变异较大。本文15具(30侧)标本中,单支型25例、双支型5例。该血管外径变异较大,当出现优势腹壁浅动脉时,其外径可达2.0mm,主干在浅筋膜内走行11.Ocm后分为树枝状的内、外侧分支。穿支蒂长为(8.6±3.3)cm,外径为(1.3士0.5)mm,单穿支供血面积(116.5±44.1)cm2。(4)旋髂浅动脉通常分出浅支和深支。旋髂浅动脉浅支又可分为股浅支和髂浅支。旋髂浅动脉浅支外径可达1.2mm,以直接皮穿支供应髋关节屈侧皮肤,营养面积变异较大。旋髂浅动脉深支在缝匠肌外侧缘处穿出深筋膜进人浅筋膜,在腹股沟区前外侧部分发出数支细小的筋膜皮穿支。穿支蒂长为(8.1±2.0)cm,外径为(1.1±0.3)mm,单穿支供血面积(51.1±18.3)cm2。(5)旋髂深动脉分为3段:腹股沟段、髂嵴内段和髂嵴上段。根据该动脉分支分布的区域,可将其分支分为:腹壁肌支、髂嵴支和肌穿支。旋髂深动脉各段均可发出腹壁肌支,其中腹股沟段和髂嵴内段发出的肌支粗大。各段腹壁肌支发出肌穿支至腹前外侧壁皮肤,分布于平脐平面以下腹前外侧壁下外侧部的皮肤。其中,髂嵴上段发出的1-3支肌穿支,位于腋中线附近,平髂前上棘上方(5.5±0.6)cm范围内,与肋间后(或肋下)动脉、腰动脉、髂腰动脉的肌穿支跨区相吻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由旋髂深动脉髂嵴内段发出的3-6支外径为0.3-0.7rmm的髂嵴支,经腹内斜肌深层筋膜与腹横肌浅层筋膜之间的骨纤维管内走向髂嵴,近直角穿入髂嵴内唇,营养腋中线以前的髂嵴前部及其浅层皮肤。这些髂嵴支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旋髂深动脉肌穿支蒂长为(2.9±0.9)cm,外径为(0.6±0.2)mm,单穿支供血面积(42.8±13.7)cm2。(6)下6对肋间后动脉及肋下动脉(7-12对)的外侧支在腋中线附近穿腹外斜肌筋膜浅出于皮下,并即刻分出前支和后支。后支在浅筋膜内向背部走行;前支则与同名静脉及相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伴行,由腋中线向前下方走行,阶段性分布于腹前外侧壁外侧部皮肤。下位肋间后动脉及肋下动脉外侧支的肌穿支平行于背阔肌前缘纵行排列成1-3排,第1排在腋中线附近浅出于皮下,第2排在腋前线附近浅出,第3排在锁骨中线附近浅出。以第1排穿支数量最多,平均5支;管径最粗,外径可达1.0mm以上,也最为恒定。穿支蒂长为(3.0±1.0)cm,外径为(0.7±0.2)mm,单穿支供血面积(37.8±11.7)cm2。(7)阴部外动脉的上支向上越过耻骨嵴以直接皮穿支形式分布于耻骨联合附近皮肤。穿支蒂长为(7.1±1.8)cm,外径为(0.8±0.3)mm,单穿支供血面积(19.6±5.8)cm2。2.腹前外侧壁穿支血管的3D重建及跨区穿支皮瓣设计(1)快速直接体绘制的重建方法(VR)可快速、粗略地显示出腹前外侧壁主要穿支的位置与源动脉。(2)动态重建方法(DR)获取穿支血管的三维图像,较高的阈值设置可分割及重建血管主干及少量粗大的穿支;适当的较低阈值设置,可以对单一穿支血管进行提取、建模、分色处理,同时相邻穿支之间还可以自由组合,清晰显示跨区穿支之间的三维形态、位置及吻合情况。(3)通过恰当的阈值设置获得未灌注造影剂前的骨盆、股骨上段及胸廓前壁3D重建模型,与经多层编辑所获得的部分对应骨骼进行了配准。同时重建获得了腹前外侧壁皮肤及浅筋膜。(4)利用Mimics软件VR法及DR法获得的腹前外侧壁穿支血管及其相关结构的3D模型,可以方便、快速、直观的进行跨区穿支皮瓣的自由组合设计,为临床皮瓣术前准备提供了直观可靠、方便有益的数字解剖学参考资料。尤其是经DR法可以获取单条穿支血管体及其源血管等相关结构,经分色处理后,非常容易在3D条件下实现跨区穿支血管的自由组合,从而为临床跨区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3.乳胶-氧化铋微血管灌注技术中灌注液的最佳配比方案(1)血管灌注模拟实验:大体沉淀情况观察、注射器推出情况及X线造影均可发现随着悬浮剂乳胶液的稀释,悬浮力越来越小。(2)悬浮剂乳胶液与造影剂氧化铋容重比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悬浮剂乳胶液用氨水的稀释比例增加,大耳白兔皮肤穿支血管显影效果越来越差。(3)含60%乳胶原液的乳胶溶液浓度不变,改变乳胶与氧化铋容重比时,观察大耳白兔皮肤穿支血管显影效果可以发现,乳胶与氧化铋容重比为1:1时即可以达到最佳比例。结论:1.可靠的深部血管蒂、皮下血管吻合网的易扩张性、腹壁皮肤松弛同时组织含量丰富等特点是腹壁下动脉、腹壁上动脉及肋间后动脉外侧支的肌穿支血管具有获取大面积跨区穿支皮瓣的优越性。2.腹壁下动脉内侧排穿支为优势穿支;DIEP皮瓣设计时首选近脐穿支;DIEP皮瓣具备切取跨越正中线横行跨区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3.旋髂深动脉腹股沟段和髂嵴内段发出的粗大肌支、髂嵴内段发出的稳定的髂嵴支及终末段的发出的肌穿支是临床设计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组织瓣的重要解剖学基础。4.腹壁浅动脉以直接皮穿支形式分布于腹前外侧壁下部外侧的皮肤,当确认具有优势腹壁浅动脉时,以该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是很好的术式选择。5.利用Mimics软件VR及DR方法可清晰、完美实现腹前外侧壁穿支血管3D建模及跨区穿支体间的自由组合。Mimics三维重建为腹前外侧壁跨区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了方便、直观、可靠的数字解剖学基础。6.乳胶-氧化铋微血管灌注技术是一种显影良好、安全便捷的微血管灌注方法。乳胶-氧化铋微血管灌注技术中乳胶与氧化铋的最佳配比是:100ml乳胶+100g氧化铋(即容重比为1:1)。本研究创新点:1.灌注造影剂前、后两次CT扫描标本,将两次重建的骨骼进行配准后,可以同时完美、清晰地显示重建的血管树及骨骼;2.传统解剖与数字解剖相结合,解决了血管造影与三维重建不能显示小神经之不足;3.对腹前外侧壁穿支进行了精确地3D定位、定量分析;4.清晰地展示了腹前外侧壁穿支间的吻合血管(chokevessels),为特色组织瓣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如:DIEP皮瓣的横行跨区(跨越腹前正中线),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组织瓣等。5.优化了乳胶-氧化铋微血管造影技术
【作者】崔怀瑞;
【导师】徐达传;唐茂林;
【作者基本信息】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2014,博士
【关键词】穿支皮瓣;跨区皮瓣;血管造影;3D可视化;数字解剖;

【参考文献】
[1]唐薇.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13,硕士.
[2]贾新建.职业院校武术运动形式需求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2013,硕士.
[3]杨先华.人工晶体的特性与应用前景[J].世界产品与技术.2001(06)
[4]王家太.民事强制执行权初论[D].苏州大学,法律,2003,硕士.
[5]段林强.基于四齿希夫碱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磁性研究[D].西北大学,有机化学,2014,硕士.
[6]高柳笛.董其昌“南北宗论”与禅宗关系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2014,硕士.
[7]但晔.基于DSP的数字音频处理系统设计及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电路与系统,2013,硕士.
[8]张应波.储层泊松比估算及其流体性质的判别[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1,03:267-281+408.
[9]朱磊.综合运输通道运输方式耦合协调性研究[D].长安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014,硕士.
[10]喻更生.钕基大块金属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2003,硕士.
[11]JohnEmsley,朱海峰,马建华.未来的能源之星:PTB与PCBM[J].科学观察,2011,04:60-61.
[12]龙银波.正常颅压脑积水分流方式和分流管选择的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外科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13]许烨.R&D投资、异质债务与债务治理[D].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2012,硕士.
[14]赵静.水葫芦内生菌的分离纯化及其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工程,2013,硕士.
[15]常宝华.ZP495型转盘锥齿圈剖分式联接设计与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4,硕士.
[16]刘俊.基于Windows插齿机数控系统的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2003,硕士.
[17]侯方磊.煤矿瓦斯自动抽采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012,硕士.
[18]张红卫,王向荣.漫谈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0,09:38-42.
[19]王伦青.新辅助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MMP-2/TIMP-2表达的影响[D].青岛大学,胸外科,2003,硕士.
[20]南江玉.语用学视角下《水浒传》亲属称谓英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硕士.
[21]马铮.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虚拟经济指数构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2014,硕士.
[22]常银梅.陕北地区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延安大学,课程与教学论,2014,硕士.
[23]吴晓明.FBC160落地铣镗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24]张海斌.焦炭企业整合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研究[D].西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25]李勇.经编预定向织物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针织工程,2004,硕士.
[26]王莹.取代1-氯/羟基蒽醌的分子内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2012,硕士.
[27]徐磊.基于3S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究与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技术,2012,硕士.
[28]杨建新.基于CCD的弹簧管和反馈杆刚度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3,硕士.
[29]潘瑾.张朝钢琴作品《皮黄》中京剧元素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2012,硕士.
[30]李国辉张军汤义.挖掘技术直面多媒体[N].计算机世界,2002-07-22B01.
[31]王晓燕.荒谬人生中的一抹亮色——艾丽丝·默多克小说《钟》之解读[D].河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4,硕士.
[32]江崃.甲基丙烯酰胺接枝增重真丝纤维的引发体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纺织化学与染整,2013,硕士.
[33]武新丽.内蒙古布敦化铜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2013,硕士.
[34]游双凌.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D].鲁东大学,基础心理学,2014,硕士.
[35]江瑜.日本留学生汉语疑问语气词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2014,硕士.
[36]戴小平,毕松松,王喜凤,周建钦.k错线性复杂度具有第二下降点的2~n周期序列[J].计算机工程.
[37]晏栋.相关滤波器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4,硕士.
[38]关志民,陈兆春.连锁门店选址与配送中心选择联合决策的f-MIGP模型[J].控制与决策,2006,12:1397-1401+1406.
[39]孟庆华.网络安全免疫系统分析与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4,02:31-33.
[40]赵珺瑜.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在血脂异常人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2014,硕士.
[41]刘登平.颅脑MSCTA:不同管电压下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对照性研究[D].川北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014,硕士.
[42]何凯.介电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苏州大学,应用化学,2013,硕士.
[43]周爱广,李玉忱,蒋志芳,曹璐.基于HOLAP的关联规则挖掘[A].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2001:5.
[44]蔡辰悦.我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2011,硕士.
[45]鲍娜.W公司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工商管理,2014,硕士.
[46]韩佩桐.慢性肾衰竭大鼠股骨皮质骨及松质骨Cbfa1表达与骨密度间的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内科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47]丛隆元.基于铒镱共掺可溶性配合物的全聚合物光波导放大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14,硕士.
[48]李会萍.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4,硕士.
[49]黄海侠,杨晓东,孙宝伟,张志浩,阎恩荣.浙江天童常绿植物当年生与往年生叶片性状的变异与关联[J].植物生态学报,2013,10:912-921.
[50]张东,卓放,师洪涛,耿志清,翟灏.基于下垂系数步长自适应的下垂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24:20-25+47.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