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有机碳转化及水分利用影响

耕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有机碳转化及水分利用影响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11-02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2604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旱地农业在国家经济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方旱区缺水少雨且降水集中,造成土壤遭受干湿交替频繁;同时农田耕作及少量秸秆还田,造成土壤贫瘠,所以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生产力,进而达到作物高效用水。然而,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水分通常会有很大的变化,关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水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含量研究较多,并且对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水分的研究一般都是分开的。然而土壤生态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和水分中任何一方面发生改变都会对土壤的其他性质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生态系统异常脆弱的北方旱区,必须综合考虑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研究北方旱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可能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对改善区域土壤质量以及高效利用土壤水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临汾2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室内培养和野外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水分进行研究。长期定位耕作试验站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种植作物为冬小麦。试验共设计2个处理,分别为免耕覆盖(NT)和常规耕作(CT),并于2012年6月小麦收获后在免耕覆盖耕作试验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包括全量秸秆还田4500kg·hm-2(NT3),2/3量秸秆还田3000kg·hm-(2NT2),1/3量秸秆还田1500kg·hm-(2NT1),秸秆不还田处理(NT0)。室内培养试验处理和处理组合包括(2秸秆处理×2耕作处理×2水分处理):(1)加或者不加标记秸秆(δ13C=13,070‰)(2)来自免耕或者常规耕作的土壤(3)经历或者不经历干湿交替。本文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的动态变化特征、有机碳矿化特征,以及土壤供水特征、作物耗水结构和水分利用状况。通过室内、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数量的外源秸秆碳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及水分交替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揭示水碳相互作用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下的保水增碳研究。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免耕覆盖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显著降低颗粒有机碳及表层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动性。免耕覆盖措施下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略有增大趋势,常规耕作措施下变化相对较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在播种后增大,在冬前第一次达到最大值,随之降低,在拔节期降到最低点,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然后降低,一直持续到小麦成熟期。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播种前最大,在拔节期最小,在开花期略微增大。耕作措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剖面上的分布,具体表现为:在0-5cm和5-10cm免耕覆盖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比常规耕作分别高82.1%和52.9%,同时免耕覆盖可以显著提高0-10cm土壤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在10-50cm常规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略微比免耕高,在20-50cm和30-50cm拔节期后其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分别大于免耕覆盖处理。研究发现免耕覆盖显著降低颗粒有机碳及表层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动性。结果表明在研究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过程中应该考虑季节变动和土壤剖面分布的影响。2、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二氧化碳释放总量的差异主要是由秸秆覆盖引起的,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与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土壤翻耕时二氧化碳释放速率显著大于未翻耕土壤(CT),是未翻耕土壤的2.7倍,但48h后差异不显著。在整年内,免耕覆盖处理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基本大于常规耕作和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在休闲期和小麦生育后期差异显著。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与表层土壤温度呈指数正相关,与表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呈线性正相关,但采用温、湿度双变量模型的决定系数得到提高,其中免耕覆盖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二氧化碳释放年总量达到7.2tChm-2·yr-1,显著大于常规耕作和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中常规耕作高于免耕秸秆不还田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二氧化碳释放总量的差异主要是由秸秆覆盖引起的。在没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翻耕短时间内增加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但对全年释放总量影响较小。3、免耕覆盖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试验区20年统计数据显示免耕覆盖耕作下播种前0-50cm土壤平均储水量为111.1mm,比常规耕作高12.5%,两处理土壤储水量与休闲期降雨量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并且两处理间的差异随着休闲期降雨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即免耕覆盖在降雨较少的休闲期保水作用凸显。在小麦生育期内,免耕覆盖处理耗水总量比常规耕作少7%,全年棵间蒸发量比常规耕作少为47mm,抑制蒸发率可以达到24%,差异达显著水平。在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花-灌浆期常规耕作处理蒸腾速率为0.3mm·d-1,仅为免耕覆盖处理的33%。在整个小麦生育期内常规耕作的蒸发蒸散比为41%,而免耕覆盖为39%,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小麦播种到分蘖期和生育后期。随着土壤有机质的不断积累和水分含量的相对提高,自2000年以后免耕覆盖耕作方式下的小麦产量平均比常规耕作提高了37%。研究表明,常规耕作下的小麦产量对降雨量的依赖性要高于免耕覆盖耕作,免耕覆盖对常规耕作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率(NTvsCT)随年降雨量的增加逐渐降低。4、免耕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与秸秆覆盖量没有正比例关系。在免耕条件下,秸秆不还田的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大于秸秆全量覆盖处理,但非饱和导水率与秸秆覆盖量没有比例关系。秸秆还田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增加,但全量还田处理在小麦收获期降低亚表层土壤含水量。免耕条件下有秸秆覆盖的各处理(不包括NT0)土壤储水量基本表现为储水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增加,但在干旱缺水时期因秸秆不还田处理下土壤表层容易形成结壳,影响土壤储水量。秸秆全量覆盖处理下全年棵间蒸发量最小,抑制蒸发率为14%;秸秆全量覆盖处理下蒸腾强度最大,比秸秆不覆盖大24%;其蒸发蒸散比最小且值为39%。所以全量秸秆覆盖可以有效降低非常生产性耗水,其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且值为13.5kg·hm-2·mm-1,但与秸秆覆盖量没有正比例关系。5、干湿交替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秸秆激发强度。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大于恒湿条件,比恒湿平均大3.9mgC-CO-2kg1soilday-1。秸秆显著增加总有机碳的矿化速率(206.96%vs无秸秆),在恒湿条件下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在2-11d显著降低,达到373.20%(vs1d)。来自秸秆部分的二氧化碳在恒湿条件下(44.45%-34.00%)显著大于干湿交替(32.84%-13.09%)。在相同水分条件下,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方向呈现出先正后负的现象。培养过程中干湿交替条件下免耕土壤的激发效应是15.32到﹣0.62mgCkg-1soilday-1,显著大于恒湿条件下的激发效应。研究还表明在0-20cm的土层中免耕和常规耕作土壤有机碳矿化没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干湿交替对碳矿化和激发效应影响显著,秸秆和水分产生正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首次阐明了在室内模拟田间情况下,频繁的干湿交替下秸秆对长期免耕土壤的激发效应动态变化。
【作者】王健波;
【导师】严昌荣;
【作者基本信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水资源利用,2014,博士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免耕覆盖;冬小麦;北方旱地;水分利用效率;干湿交替;

【参考文献】
[1]向芬芬.IETM技术在便携式工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2,硕士.
[2]牛兴海.镀镍碳钢/不锈钢复合连接机理分析[D].太原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2013,硕士.
[3]袁得国.一年级小学生肥胖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D].复旦大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2012,硕士.
[4]林立东.羊栖菜对重金属铜的吸附及生理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细胞生物学,2014,博士.
[5]张爱平.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课堂分层教学设计[D].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2013,硕士.
[6]黄艳.河南省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河南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2004,硕士.
[7]吴莹.酒钢宏兴股份公司市值管理方案研究[D].兰州大学,会计(专业学位),2013,硕士.
[8]田玥.汉长安城遗址区高庙村与遗址关系的分析和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3,硕士.
[9]王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创新[D].安徽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2,硕士.
[10]许云杰.文化创意产业传播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1]陈光仔.时间效应对土体小应变动力特性影响及其细观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岩土工程,2013,硕士.
[12]赵俞玲.647例胃癌Lauren分型临床与病理特点研究[D].吉林大学,临床医学,2014,硕士.
[13]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新闻学,2013,硕士.
[14]闫春宇.人性清流濯心田—孙犁人道主义文学论[D].山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4,博士.
[15]罗向红.超声检查对胃癌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002,硕士.
[16]刘佳锋.车载下既有损伤公路混凝土简支梁桥动力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2014,硕士.
[17]戚鹏.硫酸盐还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腐蚀与防护,2014,博士.
[18]谢枫枫.穴位埋线防治乳腺癌FEC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19]徐艳英,翟明,董芃,朱群益.弯尾管Helmholtz型无阀自激脉动燃烧器NO_x排放特性[J].热力发电,2015,02:18-23.
[20]汤颖颖,王经逸,代秀,费翔,贾红兵.橡胶阻燃研究进展[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3,07:5-11.
[21]王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2014,硕士.
[22]程翔.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私有制发展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2013,硕士.
[23]陈凯.大尺度衍射光栅刻划机定位平台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24]徐志刚.港口大型机械金属结构应力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25]蔡登,卢增祥,李衍达.信息协同过滤[J].计算机科学,2002,06:1-4.
[26]姜伟.银杏内酯B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信号通路治疗卵巢癌相关机制[D].复旦大学,妇产科学,2013,博士.
[27]杨旭.新型城镇化中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4,24:13-15.
[28]田雷雷,庄全超,李佳,史月丽,陈建鹏,陆逢,孙世刚.锂离子在石墨烯材料中的嵌入脱出机制[J].科学通报,2011,18:1431-1439.
[29]王超.基于ARM9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广东工业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013,硕士.
[30]杜荣军.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新版《建筑施工手册》第6章内容精选[J].建筑技术.1997(04)
[31]马龙.基于Android的图像数字水印技术研究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2013,硕士.
[32]骆军.CRM在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33]董华夏.水稻种质资源糙米矿质元素含量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14,硕士.
[34]李慧乐,夏禾,张楠,杜宪亭.基于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的桥梁动应力计算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15,01:68-74.
[35]米晶.数控机床制造联盟企业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0,硕士.
[36]许俭,吴天轶,王晨,汪卫,施伯乐.用于聚集值近似查询的基于密度的树索引结构[J].计算机科学,2005,11:99-103.
[37]王聪.国内电视相亲类节目研究[D].黑龙江大学,传播学,2013,硕士.
[38]宋春梅.农作系统养分平衡的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2004,硕士.
[39]易浩宇.酸雨环境下无机阴离子在樟树林水文学过程中的迁移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2014,硕士.
[40]吴垠.银行WLAN Portal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软件工程,2014,硕士.
[41]林秋美(LIEMMEILIANESUSANTI).在厦印尼留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情况研究[D].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14,硕士.
[42]刘羽菁.基于GIS河流水质综合评价DSS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3,硕士.
[43]张晋芳.企业税收征管现状与改进的会计学思考[D].河北大学,会计,2014,硕士.
[44]伍倩昀.袁、岑之政途分歧与清末政局[D].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社会史,2014,硕士.
[45]张翔,丁勇,朱炳坤,陈松林,张辉亮,李建春.大容量直流融冰兼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20:104-108.
[46]王银河,罗亮,陈玮,郑柏超,章云.一类不确定大系统的状态量化分散反馈镇定控制器设计[J].控制与决策,2010,10:1527-1530+1542.
[47]姜述国.一种用于短距离无线接收系统的多模式降压PWM调整直流变换器的设计[D].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工程,2012,硕士.
[48]徐灏.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和DMF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在皮革废气治理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环境工程,2004,硕士.
[49]秦永禄.第八次石油物探情报协作组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1,06:810.
[50]黄洪军.榄香烯对肝癌细胞株中抑癌基因甲基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普通外科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