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6-17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2905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推动。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与金融机构发展虽历经三次大的变革和调整,但还是无法根本扭转大量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和乡镇层级)依然存在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12月出台相关政策,大幅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境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扎根农村、服务于“三农”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农村资金的部分回流,充分利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活的特点积极“支农”、“支小”和“支微”;同时,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现行竞争状况,提高经济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自2007年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推出已有6年多,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究竟发展情况如何?它们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有何发展特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是否达到了预期政策效果和目标?这正是本文选题研究的意义之所在。本论文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线索,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机理和理论依据,并结合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特征,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变迁及环境约束;然后,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深入考察了我国三种类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现状、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找出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又运用试点发展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支小”政策效果及影响政策效果发挥的制度设计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和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实际和三农发展需要,研究提出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定位、三种类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以及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全文共包括六大部分,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和阐述。同时,本章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外的研究动态主要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演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国内研究动态主要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的新范式转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一般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体来看,现有文献集中于传统农村金融体制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的研究,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背景、发展环境、试点现状及问题研究的较多,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特征、政策效果及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研究则较为欠缺。第二章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一般分析”。本章主要对比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准入条件、经营特点及功能作用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并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的制度环境和理论依据。具体研究思路是,首先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接着对三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即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分别进行了界定;其次,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的背景和制度环境,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增加农村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局面。最后,还探讨了支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研究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有其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包括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农业信贷补贴论、长尾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及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第三章是“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现状与发展特征考察”。本章主要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首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近年来的总体发展格局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分别对三种组织形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现状、发展特征、成效及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区域分布分析发现,三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发展速度最快,但分布明显偏向东部地区;有银监会批准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缓慢,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分布在东中西部相对均衡,但在资本总额和贷款规模方面,东西差距巨大。论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的试点现状、运营特征,认为村镇银行具有管理模式上与主发起行趋同化、运营支行化、定价管理粗放化、设立地点以县城为主等特点,存在着公司治理弱化、筹资难度大、经营成本高、盈利水平低、贷款风险高等问题。从福建及其他地区的小贷公司试点看,小贷公司的兴起推动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拓宽了县域经济的资金来源,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间非法借贷的蔓延;但小贷公司也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融资杠杆率低、资金来源严重受限、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监管难度大等问题,论文还从法律定位、监管制度及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小贷公司的问题根源进行了深层次的制度分析。本章最后,在比较分析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种运作模式(机构化运作管理模式、商业银行代管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的基础上,运用来自四川、河南和山东三地调查资料,重点讨论了政府主导型村级资金互助社在设立原则、资金构成、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运作特征。研究认为,资金互助社具有社员入股产权明晰,社区主导、自我管理,强调社区瞄准和封闭运作、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帮扶机制等发展特征;在扶贫支农方面,资金互助社具有村镇银行、小贷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目前也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治理结构不完善、项目运转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第四章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效果分析”。本章首先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的目标、政策传导过程和传导机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照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规划目标,发现三类机构的数量规划目标只完成了60.7%,在地区分布目标上也没能实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农业大县和贫困地区倾斜的预期。接着,论文运用来自三省的农户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实证模型等方法,重点对村级资金互助社的支农效果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研究发现,农户是否参加互助社、是否使用互助资金与农户收入增长变量显著相关;但非贫困户利用资金互助社的机会更多,意味着互助资金对贫困户的支持力度还不足;农村互助资金使用效果的好坏,与借款农户的自身素质(如户主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等)有着密切关系。调查发现,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效果除了扶贫支农方面的经济价值,还具有融洽成员关系、干群关系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功能,对村级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正向效应。本章最后深入探讨了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果的制度设计因素,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商业金融或普惠金融的性质(或目标)抉择、小型微利或规模经济的规模选择,以及经营策略选择、监管体制选择等制度设计层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果的发挥和政策目标的实现。要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回避或模糊处理这些制度设计层面的冲突。第五章是“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其中发达国家重点比较分析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农村金融制度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特点及经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析了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制度特色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分析认为,国外经验的重要启示在于:农村金融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强调政府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和保障等。第六章“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是全文研究的落脚点。针对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化问题,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经验,首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市场功能进行了总体定位;然后,根据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者各自不同特征,提出它们未来发展的各自模式选择及经营策略;最后,还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具体建议。研究认为,在市场定位方面,要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社区型小微金融机构和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的生力军属性,坚持“支农、支小、支微”的服务原则和“特色化、能赚钱、可持续”的经营方针,并放宽准入条件、采取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多元化资本投入,同时,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协同监管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方面,认为村镇银行未来发展可选择总分行制或控股公司制模式;小贷公司的未来发展路径既可选择成为专业化的贷款零售商,也可创造条件逐步改制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则应是多方合作、相融共生模式,包括资金互助社与商业银行联合发展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区域联合发展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与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模式。除了模式选择,论文还提出了促进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顾“支农、支小”政策目标和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具体策略建议。最后,论文还从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财政和货币扶持政策、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和农业保险制度等视角,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相关配套改革的系列政策建议,特别强调了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风险的分担和转移功能,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机构合作、农村信贷产品与农业保险产品合作途径及意义。纵观全文研究,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线索,重点探讨了影响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问题。只有深入了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特征及发展遇到的瓶颈,找出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政策效果发挥的各主要因子,才能创新性地提出兼顾支农政策需要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论文研究的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包括:一是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论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的目标、政策传导过程和传导机理,比较分析了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支小、支农”效果优劣,并通过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社区互助性金融组织,不仅对农户家庭增收扶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还对村级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最后还深入探讨了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果的多方面制度设计因素,包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目标冲突、规模选择冲突、策略冲突及监管冲突等,认为制度设计层面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果的发挥和政策目标的实现。要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不能回避或模糊处理这些制度设计层面的矛盾冲突。二是创新性地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选择。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兼顾支农政策目标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需要,论文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乡村社区型小微金融和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生力军的市场定位,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坚持“支农、支小、支微”服务方向和“特色化、能赚钱、可持续”的经营方针。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方面,认为村镇银行未来发展可选择总分行制或控股公司制模式,小贷公司则可选择成为专业化的贷款零售商或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农村资金互助社则只有选择多方合作、相融共生的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设计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经营策略时,始终坚持支农政策需要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二者兼顾。三是结合福建省的试点调查资料,较全面地考察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历史、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探讨了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层次制度根源,并提出了小贷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论文从现行法律法规出发,深入讨论了小额贷款公司在法律上的模糊性质定位及对小贷公司经营的不利影响,分析了小贷公司未来两条发展路径的可行性及应具备的经营条件和制度环境,探讨了小贷公司现行的多头监管造成的有些管得太多、有些无人管的失序局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全面的小贷公司发展策略及监管制度改革的建议。
【作者】王信;
【导师】曹廷贵;
【作者基本信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2014,博士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政策效果;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夏有民,陈甫达.一种三维时深转换的简便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0,05:609-616+646.
[2]高辉,李建军,曹瑜,李涛,杨俊丰.塔里木油田Expeditor地震数据管理系统建设[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S1:182-184+196.
[3]范芬.CO_2地质封存时移地震监测中重复性分析和随机噪音对振幅的影响[D].西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014,硕士.
[4]李海春.吴冠中绘画美学思想探究[D].渤海大学,美术学,2013,硕士.
[5]刘义.国内保障性住房发展趋势的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2012,硕士.
[6]李维维.《歧路灯》中的城市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13,硕士.
[7]柯本喜.一种有限元新网格自动形成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8,03:294-300+386.
[8]宋永林.快速Hamilton阵列编码的构造及其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4,硕士.
[9]虞琛.论《紫颜色》的叙事形式与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2,硕士.
[10]李清杰,钟鹰,姚岑,刘长伟.大型天线近场测量系统[J].空间电子技术.1998(04)
[11]严琼芳.网络经济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国际贸易,2003,硕士.
[12]庞芮.武汉市“入园难”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2013,硕士.
[13]王桂英,白雪莲,李咏梅,黄娜,杨顺刚.应用GeoEast系统预测煤层分布和厚度[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S1:184-191+8.
[14]金象晕.东北新石器时代陶壶研究[D].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2014,硕士.
[15]汤容柱.白云机场航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16]丁亚慧.自然的融合与超越[D].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2013,硕士.
[17]LiMARGARITA(玛格丽达).中俄初级汉语教材练习设计对比研究[D].西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2014,硕士.
[18]武金寰.导弹舱体安装结构优化与功率流隔振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2013,硕士.
[19]高赢.国际贸易隐含碳研究[D].山东大学,产业经济学,2013,硕士.
[20]孙黎军,李念滨.型号延寿试验方法与实践[J].质量与可靠性.2004(05)
[21]张华侨.基于知识管理的IT企业人才流失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2]刘伟.金属离子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工程,2014,硕士.
[23]刘浏.无机半导体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材料工程,2014,硕士.
[24]于艳蕊.基于SWOT分析的石墨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2014,硕士.
[25]张凯.EMS诱变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 Don.)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14,硕士.
[26]秦娇蔓.网络共同犯罪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民商法学,2014,硕士.
[27]司海倩.不同叶型茅苍术主要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特种植物育种与栽培,2014,硕士.
[28]拓勇.碳纳米管数据库的建立与性能预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2012,硕士.
[29]俞泉宇.竹笋多糖的制备、抗氧化活性及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免疫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水产养殖,2013,硕士.
[30]王昕宇.祥云项目开发建设风险管理[D].北京工业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31]冯庆冬.港口煤炭全自动无人化装卸控制系统的设计[D].燕山大学,电路与系统,2014,硕士.
[32]王静.银行业对“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区域经济学,2013,硕士.
[33]李宏斌.TL海参裸参品牌概念营销策划[D].吉林大学,工商管理,2013,硕士.
[34]王鑫.初期藤村文学中的青年人物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2013,硕士.
[35]胡巧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硕士.
[36]邱明林.基于人体传感网的穿戴式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2013,硕士.
[37]朱羚.一种基于约束规则的访问控制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4,硕士.
[38]王明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司法保障机制[J].经济师,2014,08:99-100.
[39]苏建美.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网络传播[D].吉林大学,新闻学,2014,硕士.
[40]黄薇.“老纽约”社会中的新女性[D].广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3,硕士.
[41]张伟.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水污染防治部门整合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行政管理,2013,硕士.
[42]罗柱洪.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43]刘忠玉.室内外场景下基于射线跟踪算法的无线信道预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物理,2013,博士.
[44]李玲霞.雨天溢流污染分析及旋流分离工艺技术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市政工程,2012,硕士.
[45]苗敬利,李华德,胡广大,赵仁涛.感应电机最大转矩电流比的预测函数控制[J].控制与决策,2010,02:218-222.
[46]梁飞飞.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D].吉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硕士.
[47]曹楠.温室新型覆盖材料PETP薄膜光热性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004,硕士.
[48]黄勇旗,吴俊,陈岩.高炉卷扬上料小车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J].冶金自动化,2001,03:50.
[49]刘丛,王忠民.Cu—Al—Mn—RE系防爆合金的研究与应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1)
[50]李晶.纯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稳定性与谐波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014,博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