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6-09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3599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也是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维护世界经济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安排下,广大农民工从农村迁出和在城市定居的过程并非同步完成,这导致历经30多年的时代变迁,农民工群体并未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候鸟式”周期性人口流动现象及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等。目前,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长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力量,与其父辈相比,他们无论在自身特征、价值观念,还是在定居城市的意愿等方面,均呈现明显的“事实性移民”特征,但其城市化进程并不顺利,“半城市化”问题突出,并且开始显露出对于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家庭幸福及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基于此,促进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就业稳定的新型产业工人,将对于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既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制度、文化、行动和心理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由典型的“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向纯粹的“城乡一体化”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性阶段,是我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独特现象,其危害性日益明显。为推进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政策措施,但现有的社会政策设计还不足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各自为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城市社会处境,而并不以改变农民工的“流动性”特征为目的,农民工并未被真正纳入城市化进程的规划,或者成为“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目前和未来的一个时期,对于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基于上述背景分析和现实认知,本文选择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做为研究主题,旨在探索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殊发展规律,作为西方经典的人口转移和城市化理论在解释中国问题时的具体补充,为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同时,基于成都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农民工由“半城市化”到“城市化”的可能实现途径,并为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关意见建议。本文综合运用人口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基于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研究视角,以成都市为主要研究区域,借鉴国内外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相关理论,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采用SPSS等统计分析手段,在对相关核心概念的涵义进行辨析和界定的基础之上,对于西方国家“乡—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半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我国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界定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内涵,客观描述现阶段农民工“半城市化”的现实特征,并尝试提出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分析框架,对于论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为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出了较为客观的、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由五章构成,按照“文献综述与背景分析→提出问题→实证分析→结论对策”的逻辑展开,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同类研究概述和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设计和制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章分析和界定了农民工、城市化和“半城市化”等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演化过程,并将“农民工”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事物,基于历史变迁的角度,通过发展的视角加以认识和研究。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首先按照理论发展的逻辑和顺序,对于西方国家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研究阶段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分析,并对于西方国家“城市化”研究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其间出现“半城市化”现象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做出简要述评;再对于我国农民工“半城市化”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了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中国路径”,及农民工“半城市化”的提出、表现特征、成因及演变趋势等。本章为深入研究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同时也指出,西方国家与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过程相比较,无论是宏观场景、推动力量、历史历程,还是政策安排与现实后果均差异颇大,其研究成果仅具相对的参考价值,在借鉴和运用时,应予以扬弃。第三章:我国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历史成因、现状及理论探讨。本章首先对建国之后,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进行梳理和回顾,指出对于政策和制度的全面创新和改革,是妥善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部分。鉴于国内学界对于“半城市化”的研究尚处于零星的、分散的状态,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并且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及语境中,涵义有所不同,故本章归纳了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在经济活动、社会行动、社会心理和制度层面的具体特征,提出针对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分析框架,丰富了当前理论界对于“半城市化”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并提出要全面探讨和分析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应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综合分析,作为下一章实证研究的理论支撑。第四章:成都市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实证分析。首先,依据“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分析框架,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对于调查问卷相关数据展开分析,指出当前“制度融合”和“经济融合”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半城市化”状态的最主要因素,而提升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则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以农民工代际差异分析的视角切入,分析比较两代农民工在就业、城市生活方式和政治诉求三方面的“半城市化”状况,再结合调查中已实现“城市化”的个案访谈结果,提出:当前,推进本地户籍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城市化已势在必行。第五章:促进农民工由“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变的思考。本章提出以网络治理模式的思路,对于农民工“定居型就业迁移模式”进行构建与设想,提出探索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大混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以及推进以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家庭“体面就业”为核心的城市化道路,针对农民工如何实现“城市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创新点:第一,选题上的创新。多年来,对于“人口城市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已有文献或着力于人口城市化“制度决定论’的宏观研究,或立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中、微观实践层面,很少有将农民工置身于宏观的时代背景之下,综合制度性因素、非体制性因素及个体特征,对于农民工群体的“半城市化”问题展开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综合分析,并提出对策研究。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一届政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重要举措的时代背景之下,以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为切入点,是富于现实针对性的选题。第二,通过构建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的分析框架,并选择在成都市展开实证研究,丰富了理论界对于“半城市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体系。综观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目前对农民工“半城市化”研究尚没有系统理论阐述、完整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仍属于人口城市化研究中较少涉及的领域,是需要加强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第三,人口城市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也具有各自的区域特色和多样性,当前,对于特定地域的研究将更具有应用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人口城市化,因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是人口城市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统筹城乡”国家级示范区,其农民工及家庭向城市迁移、定居,区域人口城市化等方面的现状、经验及做法,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将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陈藻;
【导师】姜玉梅;
【作者基本信息】西南财经大学,人口学,2013,博士
【副题名】基于成都市的调查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半城市化;代际差异;

【参考文献】
[1]王静.荒漠草原地表风沙流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2012,硕士.
[2]李风娇.新加坡特殊教育政策内容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2013,硕士.
[3]相高听.西汉地方官吏任职籍贯回避制度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专门史,2012,硕士.
[4]张人戈.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政府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政治经济学,2013,硕士.
[5]韩晗.山东公共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6]陈金望.电子气的一些物理性质研究[D].宁波大学,理论物理,2014,硕士.
[7]牟刚.基于XML的Web信息挖掘技术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
[8]严敏慧.舟山市船舶工业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2014,硕士.
[9]刘猛帅.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D].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013,硕士.
[10]原晓艳.TiC和SiC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
[11]马彩霞.贵德回族服饰的民俗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民俗学,2012,硕士.
[12]郝占刚,王正欧.基于模式聚类和遗传算法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5,07:1632-1633+1637.
[13]李璐涵.在线旅游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14,硕士.
[14]张雅楠.先天性肛门闭锁前庭瘘前矢状入路肛门成型术后排便功能随访[D].首都医科大学,儿外科学,2013,硕士.
[15]李鹏,杨洪耕.开放式电能质量管理系统动态报表的实现[J].电网技术,2004,02:43-46+52.
[16]魏泽利.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硕士.
[17]官威.船用柴油机关键件生产系统仿真与优化技术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18]许凤娇.中国湖沼湿地生态分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2014,硕士.
[19]张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疑难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法律,2013,硕士.
[20]李文成.高阶WENO格式的研究与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数学,2004,硕士.
[21]黄光旭.浅析《成唯识论》中的识变思想[D].吉林大学,宗教学,2014,硕士.
[22]林家泉.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设计[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003,硕士.
[23]鞠德珩.完善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研究[D].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3,硕士.
[24]陈萍.基于B/S的房屋中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软件工程,2012,硕士.
[25]刘亚兵.西文全文医学电子文献数据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情报学,2003,硕士.
[26]万文丽.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及放化疗对小鼠造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肿瘤学,2013,硕士.
[27]徐吉静,王中利,徐丹,张新波.锂空气电池关键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中国化学会:,2014:1.
[28]田雨荷.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代替系”世界[D].四川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2014,硕士.
[29]钟轶良.电化学剥离制备石墨烯及其石墨烯用作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0]郭金智.电力系统输电网络的在线智能故障诊断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003,硕士.
[31]廖宗兵.通信电源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软件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14,硕士.
[32]谭鹏立.无线传感器网络自定位及跟踪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12,硕士.
[33]王宇轩.日本家族对日本外交的影响[D].青岛大学,国际关系,2013,硕士.
[34]张红艳.“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分析[D].上海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硕士.
[35]蒋宁.“气”在中国竹笛传统作品及现代作品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竹笛,2012,硕士.
[36]斯丽莎.法向承力锚拖曳安装过程整体模拟[D].浙江大学,岩土工程,2012,硕士.
[37]张涛,胡东成,王晓峰.关于冷贮备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的研究[J].自动化学报,1998,02:24-30.
[38]徐超.基于金属氧化物为界面修饰材料的高效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9]吴丽.以卤代烃为中间体合成新型螺吡喃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13,硕士.
[40]彭钰.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金融学,2014,硕士.
[41]徐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及深部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014,硕士.
[42]严雪丹.“自然人本”下的万泉河流域植被景观恢复性规划[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13,硕士.
[43]肖实.我国地震灾难新闻报道中真实性与意义性关系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2013,硕士.
[44]陈延军,潘泉,梁彦,魏雅川.基于IDSQ的自适应动态协同自组织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1,03:393-396+401.
[45]呼艺.可口可乐快乐昵称瓶传播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2014,硕士.
[46]刘思洋.焦作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区域经济学,2013,硕士.
[47]王世娟,朱超云,宋伟,李玉龙,曹国庆,倪超,吴晓琼.基于酪氨酸酶-氧化石墨烯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79-83+89.
[48]段巧灵.间接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及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3,硕士.
[49]王亚平.动态环境下创业者的个人特征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13,硕士.
[50]杜海宾.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10,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