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在高岭土、腐殖酸及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磷在高岭土、腐殖酸及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11-04 分类:硕士论文 喜欢:4008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营养盐是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海水中的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等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水体中的磷量过多会导致藻类过量繁殖进而引起水质恶化,严重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以及人类的健康。海洋中的沉积物能够吸附水体中的磷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尤其是沉积物中的自然胶体部分(粘土矿物、有机质及活性金属水合氧化物),其能够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如吸附、络合、共沉淀等作用,从水体中富集包括磷在内的多种污染物及其他有毒物质,对水体中磷的迁移转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沉积物吸附的磷在一定条件下又可释放到水体中,严重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二次污染。由于海洋中的沉积物,尤其是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其对磷的吸附作用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沉积物、粘土矿物及有机质对磷的吸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变化对磷酸盐在高岭土、腐殖酸上吸附的影响。并从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沉积物,研究了沉积物自身性质(粒度、HCl处理去除碳酸盐、H2O2处理去除有机质等)及环境因素(介质中有机质浓度、pH等)对海洋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高岭土的零净质子电荷点pHPZNPC约为3.8,离子强度对高岭土的pHPZNPC基本没有影响。高岭土对磷的动力学吸附过程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较好,温度越高,高岭土对磷的吸附速率越大。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等温式拟合较好,磷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盐度的降低而增加。磷在高岭土上的吸附是自发、吸热、熵增加的过程。(2)腐殖酸(HA)的零净质子电荷点pHPZNPC在3.5~5.8之间,离子强度对腐殖酸的pHPZNPC影响较大。腐殖酸对磷的动力学吸附过程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较好,温度越高,腐殖酸对磷的吸附速率越大。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等温式拟合较好,磷的吸附量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5~25℃范围内,温度对磷在腐殖酸上的吸附量几乎没有影响;与腐殖酸原样相比,不溶NSW腐殖酸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大。(3)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可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沉积物粒度越小、初始磷浓度越大,对磷的吸附速率越大。由于沉积物一般含内源磷,等温吸附曲线可用Langmuir-交叉型等温式拟合,且拟合结果最好,磷的吸附量随粒度减小而增加。沉积物经HCl处理除去碳酸盐之后,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强;经H2O2处理除去有机质之后,对磷的吸附能力减弱。在高浓度的HA介质中,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与介质中HA的浓度正相关。pH对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较为复杂:pH<5时,随着pH的升高,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逐渐增加;pH在5~9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降低;pH>9时,随着pH的升高,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增加,且pH约为7~9范围内存在“稳定pH范围”。
【作者】陈娟娟;
【导师】姬泓巍;
【作者基本信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2014,硕士
【关键词】磷;吸附;高岭土;腐殖酸;海洋沉积物;

【参考文献】
[1]陈广宇.鸭绿江成矿带西南段成矿特征及预测[D].吉林大学,地质工程,2013,硕士.
[2]王涛.发形霞水母触手提取物致红细胞与NRK-52E细胞损伤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2013,硕士.
[3]曹文富.关于马力茨夫代数的导子与一类扩张[D].河北大学,基础数学,2003,硕士.
[4]沈小华,张向东,江杰.基于Web的脑电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4:20-21+78.
[5]欧阳帅.祁连山排露沟水文动态HBV模型模拟参数检验及敏感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2014,博士.
[6]李昕.基于基扩展快时变信道模型的OFDM系统信道估计[D].西南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2013,硕士.
[7]覃六生.微电网中光伏逆变器协调补偿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13,硕士.
[8]管卫东.市场里的国有资产定价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会计学,2003,硕士.
[9]张玲.OTTTV带来的视频发展趋势及市场格局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D].重庆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014,硕士.
[10]邵媛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D].渤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硕士.
[11]杨敏,汪云甲.面向数据挖掘的矿山数据仓库技术研究[J].现代测绘,2003,S1:128-131.
[12]朱忠记,何熊熊,章晓,赵松,夏燕玲.基于RSSI的四边测距改进加权质心定位算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01:17-20.
[13]吕茵.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演唱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2004,硕士.
[14]高海珍.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下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政策(专业学位),2014,硕士.
[15]编译康佳媛.新复材蕴藏百亿美元富矿[N].中国纺织报,2014-05-15003.
[16]李东玲.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会计学,2013,硕士.
[17]何顺顺.基于GPS的公交运营信息化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2013,硕士.
[18]罗曼.长春市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护理学,2014,硕士.
[19]魏艳梅.无线传感器网络测试平台设计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2013,硕士.
[20]李姝颖.网络传播中的电影评论研究[D].西南大学,电影学,2014,硕士.
[21]王琰.中国出版业的集团化之路[D].苏州大学,传播学,2003,硕士.
[22]邹广贤.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研究[D].山东大学,税务(专业学位),2013,硕士.
[23]任芳葳.论建国初期土改运动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14,硕士.
[24]孟琳雅.用于胆甾型双稳显示的混合PI取向膜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凝聚态物理,2013,硕士.
[25]李斌.轴承套圈冷辗工艺和控制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2004,硕士.
[26]毛鹏,白日昶,杨威.反时限距离保护原理的改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06:71-75.
[27]于戈,王大玲,鲍玉斌,王丹,杨晓春,宋宝燕,王国仁.Internet上支持高质量E-Services的个性化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1,12:63-67.
[28]程筠.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双轨制”改革研究[D].安徽大学,经济法,2014,硕士.
[29]孙云.基于聚乙烯亚胺的视疗一体化纳米颗粒的合成与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3.
[30]王二朴.人巨细胞病毒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诱导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IL-6和IL-8[D].青岛大学,细胞生物学,2013,硕士.
[31]李三福.X学院领导决策行为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0,硕士.
[32]蒋文娜.科技期刊依托科研机构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硕士.
[33]范冬冬.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中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类群和分布[D].西北大学,微生物学,2014,硕士.
[34]肖燕芳.《山歌》中私情歌谣的女性意识研究[D].湘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3,硕士.
[35]李河.当前形势下银行和信托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模式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36]赵晶晶.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及其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7]杨玲,王炜祺,郭倩琼,高佩怡,马腾飞,杨乐乐,黄杉生.基于纳米金/石墨烯-壳聚糖-离子液体/L-半胱氨酸包覆CdTe量子点的双酚A传感器[J].化学传感器,2013,04:38-45.
[38]刘美萍.全新世查干淖尔古湖面波动与环境演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2013,硕士.
[39]赵小将.基于高频链矩阵式变流器的非接触充电技术[D].燕山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013,硕士.
[40]陈卓.河南省信阳地区不同宿主梨形虫感染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2014,博士.
[41]丁鹏宇.重型卡车冷却风扇参数对机舱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机械工程,2013,硕士.
[42]常俊英.基于网络的家园共育交互平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2012,硕士.
[43]陈卓武,胡庆亮.地方重点工科院校师资队伍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02:102-105.
[44]段明会.五台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的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2013,硕士.
[45]郭真真.20世纪30年代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世界史,2013,硕士.
[46]周则顺,水俊峰,夏红霞,范斌.基于Web日志挖掘的智能站点体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06:72-75.
[47]贺明梅.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产业经济学,2013,硕士.
[48]李献俊.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观念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2,硕士.
[49]吕扬.单晶硅晶体特性的压痕仿真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13,硕士.
[50]刘建一.企业管理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续)[J].政策与管理.1996(08)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