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DDIT3调控肿瘤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DDIT3调控肿瘤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8-04 分类:期刊论文 喜欢:4038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癌症已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寿命。我国的肿瘤发病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2012年全世界共新增1400万癌症病例并有820万人死亡。其中,中国新增307万癌症患者并造成约220万人死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1.9%和26.8%。肺癌仍然是全世界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癌症,2012年新增肺癌病例180万,死亡人数159万,其中中国因肺癌死亡的的人数超过全世界的1/3。化学疗法是目前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临床上应用的化疗药物还存在着副作用强和引发耐药性等问题,因此寻找安全高效的化疗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折叠与分泌的重要细胞器。内源或外源的刺激会导致内质网的蛋白质折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细胞应激状态称为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会通过非折叠蛋白反应来清除内质网中的错误折叠蛋白并维持内质网的稳态。如果内质网应激无法逆转,会引起细胞功能恶化进而引起细胞的死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质网应激在多种肿瘤中广泛存在,并与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耐药性密切相关。因此,针对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设计和开发抗肿瘤靶向性药物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是调控肿瘤细胞命运的两个重要过程,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在肿瘤细胞中,内质网应激既可通过细胞自噬影响细胞的存活或死亡,又可直接诱导细胞死亡。但内质网应激反应如何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自噬和凋亡来决定细胞的命运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探讨肿瘤细胞中内质网应激对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且在靶向化疗药物的设计和开发上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内质网应激是由未折叠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腔内积累所引起的。其中未折叠蛋白能使内质网分子伴侣HSPA5和与其结合的三种内质网应激感受器蛋白EIF2AK3、ERN1和ATF6解离,进而该三种跨膜蛋白得以激活。激活后的ERN1通过非常规形式对XBP1前体mRNA的一段26nt的内含子进行剪切,剪切后的mRNA发生翻译框移码,编码成为具有转录活性的转录因子XBP1S(Xboxbindingprotein1splicing)。XBP1S作为转录因子可以上调参与内质网相关性蛋白降解途径(ERassociateddegradation,ERAD)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以调节内质网对蛋白质质量的控制和维持氧化还原状态平衡。同时,ERN1还可以招募TRAF2和ASK1基因以激活p38MAPK和.INKMAPK信号通路。EIF2AK3通过介导转录起始因子EIF2A的磷酸化进而抑制蛋白质翻译而使细胞进入暂时的“静止期”。在这种情况下,转录因子ATF4以不依赖帽状结构的方式进行选择性的翻译,上调参与维持内质网稳态的基因的表达。从HSPA5释放后,ATF6转移至高尔基体,由高尔基体蛋白酶SIP(site1protease)和S2P(site2protease)进行切割。被切割的片段作为转录因子调节参与ERAD和维持内质网稳态的几个相关基因的表达。在UPR过程中,DDIT3是UPR的3个感受器共同的靶基因,即ERN1、ATF6和EIF2AK3均可以上调CHOP表达。DDIT3最早作为一个C/EBPs的成员被鉴定出来,发挥着C/EBPs的显性负抑制剂的作用。DDIT3又被称GADD153、CHOP和C/EBP。C/EBPs作为一个转录因子家族对多种基因进行调控,这些基因广泛参与免疫功能、细胞分化和细胞增殖等生理学过程。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6个C/EBP家族成员,分别为:C/EBPα、C/EBPβ、C/EBPγ、C/EBPδ、C/EBPε和DDIT3。DDIT3与C/EBP家族其他成员或JUN/FOS家族成员形成异源二聚体,从而作为转录因子参与在应激过程中诱导表达的基因的转录调控。DDIT3蛋白含有两个功能结构域:一个N端转录激活域(transactivitydomain)和一个C端的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leucinezipper,bZIP)结构域。已有的文献证实,DDIT3作为转录因子既可介导BBC3和BCL2L11的转录,又可介导TNFRSF10B的转录从而参与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而最近的研究表明,DDIT3还可以对许多自噬相关基因进行间接或直接调控(如DDIT3作为转录因子通过调节TRIB3和ATG5的表达参与细胞自噬),从而参与由细胞自噬介导的促存活过程。因此,DDIT3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这两个相互拮抗的生物过程之间的平衡进而影响细胞的命运。然而,DDIT3是否还存在其他诱导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以及DDIT3诱导的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等问题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课题旨在探讨和研究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DDIT3如何调控肿瘤细胞的自噬和凋亡;DDIT3所介导的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以及DDIT3介导的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对肿瘤细胞命运的影响。以期为内质网应激反应对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实验证据,并为抗肿瘤的靶向化疗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1.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DDIT3调控肿瘤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1.1DDIT3作为转录因子调控肿瘤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Salinomycin(盐霉素)是第一个通过高通量的筛选系统鉴定出的能特异性杀死肿瘤干细胞的化合物。该化合物能选择性的杀死乳腺癌及其他肿瘤干细胞,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而了解其作用机制对于研究肿瘤干细胞特性、肿瘤耐药及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我们发现:(1)Salinomycin能明显上调MAP1LC3B蛋白的表达;(2)Salinomycin能诱导代表自噬小体的荧光亮点聚集;(3)通过siRNA干扰技术抑制自噬相关基因ATG5和ATG7的表达或利用自噬早期抑制剂(3-MA或LY294002)抑制自噬流后,Salinomycin诱导的MAP1LC3B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并且荧光亮点明显减少;(4)利用自噬晚期抑制剂(bafilomycinA1或chloroquine)抑制自噬流后,Salinomycin诱导的MAP1LC3B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并且荧光亮点明显增加。这些结果证实,在人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Salinomycin诱导了细胞自噬。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Salinomycin诱导的细胞自噬与内质网应激相关:(1)Salinomycin能明显上调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ERN1、p-EIF2A、ATF4和DDIT3的表达,并能诱导XBP1mRNA的切割;(2)利用siRNA技术抑制ATF4和DDIT3后,Salinomycin诱导的MAP1LC3B蛋白表达明显下调;(3)利用化合物4-PBA抑制内质网应激过程后,Salinomycin诱导的MAP1LC3B蛋白表达明显下调。通过对Salinomycin诱导细胞自噬分子机制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证实Salinomycin通过内质网应激抑制MTOR通路,即ATF4-DDIT3/CHOP-TRIB3-AKT1-MTOR通路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此外,我们还发现在人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Salinomycin诱导的细胞自噬对促进细胞存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为了证实Salinomycin在肿瘤干细胞样的细胞中是否存在相同的机制,我们利用A549细胞构建了能稳定抑制E-cadherin基因CDH1表达的A549/shCDHl细胞系。我们发现Salinomycin在A549/shCDH1细胞中同样能通过ATF4-DDIT3/DDIT3-TRIB3-AKT1-MTOR通路诱导细胞自噬;同时我们还发现A549/shCCDH1细胞对Salinomycin更为敏感,这表明通过抑制细胞自噬对肿瘤干细胞进行靶向治疗可能是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总之,我们的这些发现表明利用Salinomycin联合细胞自噬抑制剂可能是杀死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2DDIT3通过与ATG5相结合调控肿瘤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DDIT3作为转录因子通过调控TRIB3或ATG5的表达间接或直接诱导细胞自噬,但对于DDIT3是否还存在其他诱导自噬的途径尚不清楚。在本课题中,我们发现DDIT3通过三个方面对ATG5进行调节进而调控自噬过程:1)我们在A549、H157、H1792和293FT细胞中发现DDIT3能上调ATG5的表达,与最近的文献报道一致,即DDIT3作为ATG5的转录因子促进ATG5的表达;2)我们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DDIT3可以与ATG5、ATG12-ATG5复合物及ATG16L1相结合,并且免疫荧光实验结果也显示,在细胞质中DDIT3与ATG5及ATG16L1存在共定位现象;另外,通过GSTpull-down实验我们发现DDIT3能促进ATG12-ATG5复合物与ATG16L1的结合以形成ATG12-ATG5-ATG16L1复合体,进而促进自噬小体的形成;(3)根据已有的文献报道,钙网蛋白Calpain可在ATG5的Thr193进行剪切,形成24kD和9kD两个片段,24kD的ATG5片段会转移至线粒体外膜上进而介导细胞凋亡。在本课题中,我们发现DDIT3可与ATG5的C端的区域(194-274aa)结合,并且当DDIT3过表达时可明显抑制由doxorubicin或TG诱导的钙蛋白酶calpain对ATG5的剪切;另外,我们发现DDIT3可以减缓ATG5的降解的降解速度,进而维持ATG5的稳定。此外,我们初步探讨了ATG5也可对DDIT3进行调控:1)我们发现当ATG5过表达时可明显抑制DDIT3的降解速度,进而维持DDIT3的稳定性;(2)我们发现在A549细胞中,TG、cisplatin、doxorubicin及etoposide可诱导ATG5从细胞质转移至细胞核中并增强了DDIT3对TNFRSF10A和TNFRSF10B的反式激活作用。总之,在本课题中我们首次揭示了DDIT3可通过促进ATG5的表达、抑制其降解和促进ATG12-ATG5-ATG16复合体的形成等三个方面参与对自噬的调控,并且我们首次初步探讨了ATG5对DDIT3的调控。这些发现将丰富我们对DDIT3调控自噬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的认识。ATG5和DDIT3之间的相互调控可能是促进细胞自噬与凋亡之间串扰的新机制。2.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DDIT3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2.1DDIT3通过上调TNFRSF10A和TNFRSF10B的表达介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0a(TNFRSF10A,又称DR4或TRAIL-R1)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0b(TNFRSF10B,又称DR5或TRAIL-R2)是两种细胞表面受体,可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结合从而介导外源凋亡途径。已有的文献证实,内质网应激诱导剂可通过TNFRSF10A和TNFRSF10B介导细胞凋亡。大量文献证实,DDIT3可以作为转录因子通过调控TNFRSF10B的转录进而上调TNFRSFIOB的表达介导细胞凋亡。然而,对TNFRSF10A的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本课题中,我们利用内质网应激诱导剂TG和Tm处理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H460和H1792后发现:(1)DDIT3和TNFRSF10A的表达均明显上调,且DD1T3的表达上调时间较TNFRSF10A要早些;(2)DDIT3过表达后TNFRSF10A的表达明显增加;(3)利用siRNA干扰技术抑制DDIT3表达后,TNFRSF10A的表达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证实DDIT3可调控TNFRSF10A的表达。为证实DDIT3是否作为转录因子调控TNFRSF10A的转录,我们预测并证实在TNFRSF10A启动子区存在两个假定的DDIT3结合位点(-1636/-1625;-371/-364)和一个假定的AP-1结合位点(-304/-298)。通过萤光素酶活性实验,我们证实在三个假定的结合位点中AP-1结合位点的功能最为活跃。而且,我们发现在TNFRSF10A启动子区的AP-1结合位点(-304/-298)区域,DDIT3可以和phospho-JUN直接结合从而形成DDIT3/phospho-JUN异源二聚体。此外,我们发现一种重要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KAT2A和DDIT3存在物理性结合。为了探究KAT2A是否也参与TNFRSF10A/B的转录调控,我们进行了3个实验并发现:(1)利用siRNA干扰技术抑制KAT2A的表达后TNFRSF10A/B的表达会明显下调;(2)利用萤光素酶活性检测实验我们发现在KAT2A表达抑制时TNFRSF10A/B启动子的活性明显下调;(3)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我们发现KAT2A可能参与了KAT2A/DDIT3/phospho-JUN复合体或KAT2A/DDIT3复合体的形成,KAT2A可能通过乙酰化H3K9/K14进而促进TNFRSF10A/B的转录。此外,我们还证明了在人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TNFRSF10A参与了由内质网应激诱导剂介导的细胞凋亡过程并且呈DDIT3依赖性。总之,我们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在内质网应激反应中DDIT3协同乙酰基转移酶KAT2A对TNFRSF10A/B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并且我们还首次证实TNFRSF10A以DDIT3依赖性的方式参与由内质网应激诱导剂介导的细胞凋亡。这些理论成果丰富了我们对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认识,同时还为我们设计和开发抗肿瘤化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天亮;
【导师】刘相国;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2014,博士
【关键词】自噬;凋亡;内质网应激;DDIT3;KAT2A;TNFRSF10A/B;ATG5;ATG16;

【参考文献】
[1]马锐敏.遥感图像在二维GIS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1,硕士.
[2]朱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NF-κB/p65、P-gp及CYP3A4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014,硕士.
[3]李峰.苏南地区ACE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及其与慢性心衰的相关性分析[D].苏州大学,心血管内科,2013,硕士.
[4]王玺.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013,硕士.
[5]陈跃鹏,张庆灵,翟丁.一类不确定广义系统的分散容错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5,01:41-45+50.
[6]孟凡强.时效处理制度对Mg-10Gd-3Y-0.6Zr合金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材料学,2009,硕士.
[7]钱南兮.二重化变压变频装置的容量及谐波[J].冶金自动化,1989,01:27-30.
[8]孙帅朋.治理结构与代理成本对民营公司高管减持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企业管理,2014,硕士.
[9]雷竹峰.卧式深孔珩磨机的结构设计与优化[D].中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2013,硕士.
[10]张爱玲.基于DCAST编码的性能改进的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3,硕士.
[11]刘春芳,杜昭童.快速刀具伺服系统的模糊自适应滑模控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12]孙冰.我国矿地复垦保证金制度之完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13,硕士.
[13]王柯.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生态系统的机理和关键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发酵工程,2014,博士.
[14]李璇.多媒体网络技术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04,硕士.
[15]王啸.西北丝绸之路旅游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2004,硕士.
[16]白志勋.TGF-β1/Smads/ILK信号通路在环孢素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D].遵义医学院,肾内科,2013,硕士.
[17]杨佳佳.聚众斗殴罪的主体及转化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学位),2012,硕士.
[18]祁俊梅.若干类具有离散和分布时滞的捕食模型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应用数学,2013,硕士.
[19]许芹.培养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学位),2013,硕士.
[20]蒋涵.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2012,硕士.
[21]徐朕.游泳池排水减压抗浮法的应用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岩土工程,2013,硕士.
[22]李新龙.基于低温氮气和微量润滑技术的钛合金高速铣削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电子工程,2004,硕士.
[23]彭涛.数据挖掘技术在实时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
[24]李廷友.控制机“模入”通道的共模抑制及其方案选择[J].冶金自动化,1981,03:23-29.
[25]陈晓黎.外加剂对轻质混凝土砌块改性的作用机理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结构工程,2013,硕士.
[26]王清风.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14,硕士.
[27]皮靖雅.厦门市商品房价格风险分析[D].华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2013,硕士.
[28]郑蕊.点式幕墙索桁支承体系的自振及风振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2004,硕士.
[29]郭金良.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机动的时间最优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3,硕士.
[30]王丽娜.基于Modbus总线的油罐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D].河北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4,硕士.
[31]张宜琪.77例Ⅲ型胆道闭锁Kasai术后近期疗效及部分影响预后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小儿外科(专业学位),2013,硕士.
[32]杨宝华,胡学钢.属性约简在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中的应用[J].微机发展,2003,S2:20-21+24.
[33]张果宇,冯卫民,刘长陆,俞剑锋.6种风力机叶片翼型的气动性能数值模拟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9,02:11-15.
[34]宁静,智林杰.基于碳纳米材料的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4,33:3313-3321.
[35]陈达仕.汉字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2013,硕士.
[36]万忠尧.大学生知识管理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2014,硕士.
[37]张亮.光伏系统中锂电池智能管理系统设计[D].扬州大学,电机与电器,2012,硕士.
[38]周雪忠,吴朝晖,刘保延.生物医学文献知识发现研究探讨及展望[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03:45-55.
[39]黄新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2004,硕士.
[40]林树宽,乔建忠.一种基于情节矩阵和频繁情节树的情节挖掘方法[J].控制与决策,2013,03:339-344.
[41]刘万旭.吉林省县财省管改革对永吉县经济增长的影响[D].吉林大学,区域经济学,2012,硕士.
[42]付翠利,杨晓宁.水溶液中石墨烯剥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87-90+96.
[43]谢纯辉.高速公路边坡的植被防护[D].安徽工程大学,环境工程,2012,硕士.
[44]廖时来.“那一代”、“这一代”与“新生代”[D].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专业学位),2014,硕士.
[45]王玉霞.基于二次同步开关技术的压电振动能量回收接口电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2014,硕士.
[46]王泽权,孙立志,英紫娟,向晟,丁琼涛.大民屯凹陷再认识与重点勘探目标评价[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S1:151-157+196+13.
[47]吴晓华.无线局域网安全接入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2011,硕士.
[48]沈伟丽.金刚石颗粒化学镀Ni-P合金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材料学,2011,硕士.
[49]张涛.稀土钐掺杂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材料的荧光特性[D].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工程,2014,硕士.
[50]王琨.巢湖市老城区排水系统水力性能评价[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市政工程,2012,硕士.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