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马思聪作品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07月16日

【摘要】马思聪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音乐创作充分汲取了西方作曲技术的手段,同时又继承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使其二者充分完美地结合起来,其音乐语言极具个人特色。本文将以第三奏鸣曲、欢喜组曲、热碧亚及其它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特征进行梳理与研究。文章首先对什么是现代性做出解释,然后对马思聪生平 […]

【论文下载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读秀/超星/国研/龙源/博看等资源库】

清末民初书法现代性研究 07月14日

【摘要】清末民初,在西学思潮的冲击下,基于“挑战-应对”的互动模式,中国文化面临了一种吸纳或拒斥西方文明的现代性语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性内容的书法也由此遭遇诸多现代性问题,从关于汉字存废的思想交锋开始,围绕书法的人文生态,在文字学、文学性、创作主体、学科构建、学术文脉等方面,呈现了诸多现代性特征。本文试图对中国书法的在世纪之交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寻找近现代思想家及书法家在维护书法传统的独特性与 […]

穿越现代性的迷宫——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的现代性理论评析 02月17日

【摘要】伍德认为,从18世纪至今是资本主义普遍化和成熟的时期,反对将资本主义的这段历史简单划分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个阶段。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具有特殊性,资本主义的竞争性积累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仍然没有改变,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视域,在这个视域中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性作出了肯定性的叙述。伍德的现代性理论有助于穿越现代性的迷宫,加深对资 […]

黑树上的新枝 01月27日

【摘要】莫言是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自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莲池》第5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以来,开始了莫言的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25部,短篇小说75篇。莫言的作品创作风格多样,成绩斐然,特别是他长久以来对于农村的关注和书写,为我们提供了乡土文学作品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反思视野。《生死疲劳》是莫言在2006年创作出版的一部关于乡土的小说,从开始 […]

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读报纸与现代性(1894-1911) 01月16日

【摘要】本文运用阅读史的方法,以甲午至辛亥间三类读书人(上层绅士、地方读书人、青年学生)日记为史料,借用舒茨的“社会世界”理论安排行文框架,通过分析具体而微的阅读碎片,试图“直接”呈现报刊在近代中国读者的生活世界所引发的现代转向。文章落笔于现代报刊大规模进入读书人阅读世界的前夜。研究发现:传统读书人偏好以审美的方式阅读儒家典籍,甚少关怀现实世界。1894-1895年间,上海新闻纸描绘的共同世界开始 […]

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认同研究 11月30日

【摘要】现代性的发轫与展开,使社会认同问题第一次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每个人,无一例外,或主动参与其中,或被迫卷入其中。对个体而言,社会认同首先意味着一个基本的生存意义之框架:这个框架帮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和多元的角色安排中,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做的,或者应该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决定自己该走向何方,又终归何处。在西部民族地区急剧的社会转型中,社会认同的问题显得更加尖锐和紧迫。个体 […]

现代性与乌托邦 10月11日

【摘要】现代思想界对于乌托邦有一种思维定势:乌托邦=空想(异想天开)=社会(共产)主义=独裁专制=大屠杀,而其反面是资本主义。于是,乌托邦和社会(共产)主义一起都被污名化了。所以政治学界对乌托邦的研究成为了一种“边缘学问”:既然乌托邦是这么差的一种东西研究它有什么用呢?最多是看看人类历史上有多少种奇思妙想而已。“乌托邦”也就只能隐遁到哲学领域,被抽象成某种“乌托邦精神”。本文强调应该为乌托邦正名: […]

晚清民初“现代文学教育”的发生 10月05日

【摘要】19世纪下半叶,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通过船舰、火炮的方式输入中国。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文化体系的质疑中动摇了“忠君”“尊孔”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现代文学教育”应运而生,并且见证了昔日封建制度的衰落与新生政权的确立。可以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现代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革新与发展,同时也是文学告别封建传统,开启具有现代性的学术机制、社会实践、文学思想、研究价值 […]

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 09月17日

【摘要】随着二十世纪初美术展览会在中国的兴起,以及民国前中期的盛极一时,直至民国后期的稳定发展,促使我国近代美术的展示与传播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成为艺术观念与主张、美术作品与思潮进行交流与推广的至为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正是由于美术展览会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路径与交流空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转型、中西美术的相互交流与融汇,以及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 […]

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 09月17日

【摘要】随着二十世纪初美术展览会在中国的兴起,以及民国前中期的盛极一时,直至民国后期的稳定发展,促使我国近代美术的展示与传播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成为艺术观念与主张、美术作品与思潮进行交流与推广的至为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正是由于美术展览会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路径与交流空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转型、中西美术的相互交流与融汇,以及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 […]